在美国

作者:苏珊・桑塔格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9

顾文姬评分

4

47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在美国内容简介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人有时真需要挨一记耳光,这会使自己的感受变得更加真切。 当生活给你几巴掌,你会说,这就是生活。 你感到坚强。你希望感到坚强。重要的是要一往无前。

斯蒂芬和其他人都劝阻她不要当演员。同样,每当希望献身舞台艺术的年轻人请求她的支持,玛琳娜觉得自己也有责任劝阻他们。“你想象不到你将承受怎样的轻蔑。”她曾经警告过克雷斯蒂娜,“即便你取得成功,”她摇摇头,“正是因为你取得了成功,有朝一日你会无法想象你要承受怎样的轻蔑。”

‘不要将自己的冲动误认为是天才。’他说,‘你得学会收敛和克制才能有所……作为。’

“别,别!”老太太快活地说,“需要忠告吗?决不要因绝望而莽撞行事。听我的话,一旦决定要做,就不要编造许多理由。”

人们告诉他,钱包被人偷走简直算不了一回事,你应该想到你踏上了食人生番的孤岛。

交通堵塞、纸片漫天,到处是建筑工地,丑陋的大楼悬挂着一层层的商业招牌广告,形形色色的面孔,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持续不断的建设,——要不了多久,世界各地到处都有这样的城市。

你得到想要的东西,然后悲从中来。

在美国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苏珊・桑塔格

苏珊・桑塔格

1988年,在《芝加哥论坛》的一次访问中,苏珊・桑塔格的我和儿子戴维・里埃夫― ― 本身也是作家――为他的母亲勾勒了一种惊人的形象:“她能够在同一个晚上去都市歌剧院 ,接着在里兹大饭店吃完夜宵之后,于凌晨两点到一个夜总会去听一帮新纳粹分子的无聊话 ,第二天上午再起来会见一些克里米亚的异端分子。这是一个好奇心永不满足,对世界的兴 趣永无穷尽的女人。”自从1966年在美国出版了书名为《反对释义》的一些影响巨大的评论 之后,苏珊・桑塔格就成了纽约知识界的一位大明星。桑塔格把关于艺术批评的传统观念抛 在一边,形成了她特有的一种审美感,并且使形式优先于内容。人们同时看到她处于美国左 翼的、包括女权主义在内的一切斗争的前列。苏珊・桑塔格于1933年1年16日生于纽约, 她和姐姐在那里生活数年,远离住在中国 做皮货生意的父母。她六岁时父亲死于结核病。她的母亲回到美国,和孩子们住在亚利桑那 州,再婚后定居于洛杉矶郊区。苏珊・桑塔格在接受采访时几乎不谈与她父母的关系,但是 在一篇短篇小说里,叙述者非常激动地谈起了父亲的不在:“每当电影里出现父亲伤心地久 别之后又回到家里拥抱他的孩子或孩子们的场面时,我还是忍不住流泪。”她在青少年时代 就显示出一种罕见的精神上的好奇心。她讲到她常在好莱坞大街和葡萄树街的拐角上的一个 报亭里买《党派评论》,而且大量阅读,她说“什么都读”。十五岁时她获得“中学毕业文 凭”,立即进入伯克利大学。第二年在芝加哥大学注册,遇见了杰出的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 菲力普・里埃夫,并在1950年嫁给了他(和他生了儿子戴维,又过了数年后离婚)。1951年获得哲学业士学位以后,苏珊・桑塔格定居于坎布里奇的哈佛大学,在担任助教的同 时继续她的学业。在牛津和巴黎小住之后,苏珊・桑塔格重返纽约,在新保守主义的《评论》杂志社里撰写社论。不过数学对她更有吸引力。她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呆了四年,在这个时期她主要写了第 一部小说(《恩人》),这是一部实验性的作品,受到了批评界的相当热情的欢迎。不过把 她推到纽约的舞台前面的却是她的评论。关于新小说(娜塔莉・萨洛特)、特别是法国电影 的新浪潮(戈达尔、雷乃、布莱松)的评论,动摇了传统批评的一切禁忌。她在《党派评论 》上发表的《营地笔记》,认为存在着“一种健康的趣味和一种不健康的趣味,而一部趣味 不健康的作品也可以甚至应该受到重视,恰恰是因为它是丑的……(节选自本书后记)

苏珊・桑塔格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