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

作者:宇文所安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25

顾文姬评分

5

625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初唐诗内容简介

《初唐诗》《盛唐诗》三联版序言英文版的《初唐诗》和《盛唐诗》大约是在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前出版的。那时的中国古典文学学术界和现在十分不同。那时,我们拥有基本的原材料,虽然王绩的五卷本诗文集直到1987年,也就是《初唐诗》出版十年之后才面世;那时,很多诗文集的笺注本都还没有问世,我们也还没有傅璇琮等学者就作者生平和诗歌编年作出的重要研究成果。现在的电子文献把检索字词变得非常容易,给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在二十五年前,这一切都是不可想像的。那时,我们缺乏现有的种种研究工具,只能依赖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学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过去的二十五年中,中国学术获得了长足发展,唐代研究领域精彩纷呈,令人欣慰和鼓舞。《初唐诗》、《盛唐诗》有它们的局限、错误和缺点。如果能够重写,它们一定会很不一样。无论是我个人,还是我所利用和借鉴的学术研究,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过,即使在多年之后,我相信书中的一些基本论点和对文学史采取的视角仍然不无其有效之处。文学史不是“名家。的历史。文学史必须包括名家,但是文学史最重要的作用,在于理解变化中的文学实践,把当时的文学实践作为理解名家的语境,我们不应对一个长达百年的时期进行大刀阔斧的概括,而应该检视较短的时期,作家群体,不同的区域。这样一来,传统的学术研究,比如说交游考、年谱,就会和文学史写作以及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崭新的意义。文学史试图把具体细节和对整体的理解与把握联系在一起,而整体的复杂性总是使简单的概括显出不足。在对诗歌的研究里,学术工作的惟一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具体的诗篇。好的文学史总是回到诗作本身,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诗人笔下那些令人讶异的、优美的、大胆的创造。最后,我要向这两本书的译者贾晋华教授表示衷心感谢:如果三联书店认为这两本著作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还值得在中国再版,那么,功劳有一半属于贾教授。2004年8月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这里所说的恰当处理主题,不仅指叙述的结构惯例及切合主题,还指运用那些围绕着每一个通行的诗歌主题发展而来的典故群。这些典故随同处理恰当的文学范例一起编进了文学类书。与南朝及初唐诗相应的类书有两部,一部是欧阳询(557-641)等人奉诏编纂的《艺文类聚》,另一部是徐坚(659-729)等人奉诏编纂的《初学记》。这些类书形成了一种简明的“传统负担”,设置了主题变化的典雅限制。它们主要被用来指导学生和知识贫乏的诗人,但也能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那些博学的诗人如何把组成诗歌的材料观念化。

北陆苍茫河海凝,南山阑干昼夜冰,素彩峨峨明月升。 深山穷谷不自见,安知采斫备嘉荐,阴房涸沍掩寒扇。 阳春二月朝始暾,春光潭沱度千门,明冰时出御至尊。 彤庭赫赫九仪备,腰玉煌煌千官事,明冰毕赋周在位。 忆昨沙漠寒风涨,昆仑长河冰始壮,漫汗崚嶒积亭障。 嗈嗈鸣雁江上来,禁苑池台冰复开,摇青涵绿映楼台。 豳歌七月王风始,凿冰藏用昭物轨,四时不忒千万祀。

这些美学法则为宫廷所掌握,它们产生出一种在场合和观念两方面都贵族化的诗歌。它们抑制勇于创新的诗人,扶助缺乏灵感的诗人,把天才拉平,把庸才抬高。它们允许普通的朝臣写出诗来,能够不太难堪地在最优秀的宫廷诗人的作品旁边立住脚跟。

词汇的典雅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描绘日常生活事物的词语被认为是不相称的。早期文学中描写强烈感情状态的丰富多彩、富于表现力的词汇。现在很难看到了。这主要是由于宫廷诗避免极端的感情,而无病身影的伤感、恭谨的敬畏、惊奇的叹赏要远为普遍。虚词虽然出现,但惜墨如金,倾向于主要用在诗的开头或结尾。这种倾向一直持续到八九世纪。口语和古词被避免,基本词汇相对地减少,以高雅词汇的重复出现为标志。例如:“临”(用来代替早期诗歌中表位置的习惯用语“在甲地有乙”)、“碧”(用来替代青,更自然的绿色)、“笼”,遮盖。

上官仪的诗有时显示出对自然小景及直观景象各种要素间的微妙联系的敏感。这位诗歌巧匠能够观察和描绘它们,但他无法如同盛唐最伟大的诗人那样在全诗的浑融境界中深化它们。即使在幸存的几首诗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他所备受称赏的艺术技巧,如下引对句: 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

这首诗(《滕王阁诗》)一开头就写出了一种结束——宴会的结束。诗中未具体描写宴会,而是直接地感慨这一次宴会及滕王昔日的各种宴会已经过去,留下来的是时间的扩展,以一连串的朝夕象征自然的永恒和人世的短暂。景物画面充满了神秘的迹象:时间流逝,不知不觉地洗去宴会的欢乐,把送个变成哀词。

王勃受到了最好的教育,据说九岁时就曾对颜师古的《汉书注》提出批评。这类故事是文人传记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不必完全怀疑其真实性,大概是偏爱的亲属细心地看出他早熟的知识,添枝加叶地加以宣扬。

魏征和李百药在隋末混战及唐代开国初年所写的诗篇,显示了即将全面出现的生机蓬勃诗歌的潜在力量。可是,他们随后在唐代的发展却标志着对立诗论的衰退:魏征转向枯燥乏味的说教诗,而李百药则趋奉太宗的宫廷诗倾向。

太宗并不完全反对对立诗论。他也写有一首流行的乐府题《饮马长城窟行》,结构十分接近隋炀帝的同题诗,显然是一个仿制品。他对对立诗论的呼吁的感知,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为《帝京篇》十首所写的序言中。这篇序言是对立诗论向复古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篇重要文献。

陈子昂的组诗由于与其复古论调的北京相关而被人记住,并且对唐代诗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王绩的组诗却由于大多数是对隋代对立诗论的回应而被忘记了。或许《古意》在美学上不如《感遇》那样令人满意,但是真正的失败原因可能在于它们是孤立地写于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错误时刻。

经过从庾信到卢照邻的努力,“枯木”成为一种重要的象征物,在八九世纪诗歌中被用来象征伟大人物的不得意和被遗弃。例如,杜甫就写了许多咏枯木和老树的诗,在他的《古柏行》中,这一象征起了重要作用。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这是一个“大城市”,与所有的大城市一样,城中挤满了陌生人。从这一观念出发,所有的来往同访问都具有了新的意义,即在陌生人的世界里寻求伴侣。与长生的要求一样,这是从一种地位到另一种地位的不断竞争,不是稳定可靠的人际关系。正象疏远削弱了寻求伴侣的主题,将这个繁华世界置于春天的生长条件下,也削弱了长生的要求。

王勃(650?-676)代表了一种独特的传记“类型”,即前途远大的青年才子却悲剧性地早逝。他出生于一个声名卓著的贵族世家,包括嗜酒如命的王绩,我们已经讨论过他的诗。王勃受到了最好的教育,据说九岁时就曾对颜师古的《古书注》提出批评。这类故事是文人传记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不必完全怀疑其真实性,大概是偏爱的亲属细心地看出他早熟的知识,添枝加叶地加以宣扬。

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七世纪七十年代的一首杰作,它具有严谨的、内在的统一,这是这一时期诗歌所缺乏的。诗篇中间部分以个人和哲理的肯定取代了描写对句,结尾则有意识地反用适合于离别诗的“流泪反应”。这是一首表达思想的诗,而不是宫廷式的赞美诗。它的直接表达与当时的矫饰作风形成鲜明的对照。

研究诗人所表现的景物类型,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本人。诗人的内在心境与外部景象有着传统的关联,而这种关联基于他的一种能力,即从眼前实景选择、组织与自己的处境相对应的要素。王勃对险峻景象的喜爱,正反映了他自己的险峻经历。喜欢从风景中搜寻危险形式的诗人,往往经历过许多危险的处境。

儒家文学价值观及士大夫理想的幻灭,早在三世纪初就明显地出现了。起初,诗歌与朝政的分离,道德标准的打破,都表明是一种解放:诗歌在否定自身的行动中,发现了丰富的新主题,隐士诗、山水诗、道家哲理和想像诗纷纷涌现。

初唐诗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宇文所安

宇文所安

宇文所安,美国著名汉学家,1972年获得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后应聘哈佛大学,任教东亚系、比较文学系,研究兴趣主要涉及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文论,以及比较文学等领域。代表作有《初唐诗》《盛唐诗》《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中国文论》《他山的石头记》等。

宇文所安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