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

作者:阿德勒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7

顾文姬评分

5

152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理解人性内容简介

A.阿德勒(1870-1937)是有世界性影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神经精神病学家和社会教育家。他所开创的个性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中独树一帜,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在心理学领域和神经精神症领域,仍有不少人沿用阿德勒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治疗。至于他所提出的自卑情绪、补偿机制、权力追求等概念,更是深深渗透到现代西方文化和一般人的科学常识之中。本书分“人的行为”和“性格科学”两大部分。作者运用个性心理学的原理,对人的性格进行了科学的剖析,着重强调人的社会性和社会感,强调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形成性格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书倾注了作者对人的爱心与关注,其基本观点建立在作者自己多年来从事心理治疗、社会教育所积累的大量实际观测与调查的基础之上,因此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只要一个人能决定他行动的源泉和灵魂的动力,他自我认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一旦他理解这一点,他就会变成一个不同的人,他就会不再逃避来自于他自身的不可避免的后果。

社会感既受自卑感的影响,也受它的补偿心理一对权力的追求的影响。人类身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自卑情结。精神生活过程,即寻求补偿、要求安全感和完整感的骚动,早在自卑感出现的时候就开始了,其目的是在生活中获得宁静和幸福。

即如果不培养一种深刻的与他人的伙伴关系,不训练作为社会成员应该具有的技能,就不会成长为健全的人。

事实上,所有儿童都通过某一种或某一组主导器官认识世界,包括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所有儿童都通过他们最敏感的器官收集信息从而建立起对世界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知道这一种或这一组器官是什么,然后才能理解人性。

外界的感受和刺激通过人的感觉器官传入脑部,从而产生各种印象。这些印象构成了我们想象和记忆世界的基础。但是感知并不是一个素描的过程,因为在此过程中,一些奇怪的个体化特征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人对世界的看法。人类并不能感知所有看到的东西,即使是面对同样的一种情况,两个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儿童只感知他们生活环境中符合自身行为模式的事物,这种模式是预定的,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在潜意识里,每一次回忆都蕴含着某种目的,回忆不会偶然发生。显然,它要么是鼓励性的,要么是警告性的。回忆不是随机或无意义的,它具有选择性。

所谓幻想就是一种注意力集中程度远超常规的想象活动。它产生的画面看起来是如此的生动和真实,以至于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幻想而表现为个体行为活动的变化。 产生幻觉的条件与产生白日梦的条件相同。每一次幻觉都是精神的一种艺术性创作,它的设计和风格均符合创作个体的目标和动机。 错觉是一个跟幻觉密切相关的概念。唯一不同的是前者还保持了一定的外界交往能力,但是这种交往是歪曲的,而患者对情形的判断和感受到的压力大小是一样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梦不仅表明做梦者正忙得决他生活中的问影,而且还包括他处理这些问题的试尤其是,影响做梦者和世界与现实关系的两个因素一社会感和对权力的追求,都会在梦中表现出来。用色更重要 在男性看来,他们的统治地位也体现在雇用女仆干稼中粗活儿的习惯上,而由于他周围的女性根本不相信肥与男性平等,他的这种想法更加强化了。所有女性在之前都应该问未来丈夫一个首要的问题:“你对男性统治的态度是什么,尤其是在家庭生活中?”然而,他们通常不险回答。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男性的好处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因此,当我们看到许多女孩将男性气质视为无法实现的理想或者作为判断自身行为的标准时,我们一定不会感到惊讶。这种理想可能表现为一种行为和外表的模式。在我们的文化中,似乎每个女人都想成为男人!我们会在这一类型中看到许多女孩,尤其是渴望在游戏和活动中脱颖而出的女孩(由于体格上的差异,这些游戏和活动往往更适合男孩)。 她们见树就爬,只和男孩玩,回避所有“女性化”的活动,把它们当作是可耻的事情。她们只能在男性的活动中获得满足。

我们观察到的成人特征是童年经历的直接投射。

个体的所有行为都会指向某一特定终点。进一步深入观察发现,个体必须适应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接受生活方式的约束。

人类行为具有扭曲性、虚伪性和欺骗性。“

意识的对象只包括运动的、具有生命的有机体。“意识“一词暗含着自由运动,因此,那些深深地扎根于一个地点的有机体不能被看作有意识。

人类的心理目标受童年环境因素和印象的作用...婴儿期的一些根本因素可以影响精神发展。 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深刻影响着个体的心理目标。社会设定了人类规范和行为范畴,儿童在这种规范中斗争,直至有一天,他们发现了如何安全和成功地满足自身需求的方法。这种与我们的日常社会生活相关的安全感可能在童年时期就被确定下来了。它不仅指规避危险的安全,而且包括保证我们在最佳状态下生存的安全感。儿童通过获得比严格意义上的基本安全和普通生活安全感大得多的边缘安全来实现生活的最佳状态,这导致儿童出现新的心理发展趋势——支配感和优越感。

我们所谓的正义、正直和人性的闪光点,都只不过是人们在完成社会需求时产生的一种满足感。社会需求塑造了人类灵魂并指引着人类活动的方向,责任感、忠诚、坦率、诚实等美德只能从群体生活的普遍原理中衍生并维持,我们只有将个人放到群体中才能评判他的品行优劣。 任何适应能力强的人都必定具有强烈的团体意识,而且他们必定时常运用完善自我的技巧。

社会的基础是有机的。个体和社会的交汇点就是两性差异。在由男女双方创造的社会中,人类生生不息,我们获得安全感并努力过上幸福的生活。如果我们观察一名儿童漫长的成长经历,将会发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的保护。

仅当儿童几乎完全丧失社会感和无视自身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时他们才会表现出对动物的残忍行为。这种天生缺陷造成的后果是,儿童只对那些无助于自身融入人类社会发展浪潮的事物感兴趣,他们只看到自己,而忽视了他人的喜乐伤悲。

我们的最佳做法是保持慎重,同时铭记要对某种事物的某一部分的特征做出判断,需要先对事物各部分都有了解;要将自己的判断对外公开,先要保证其会给当事人带来好处。对其他人性格的错误判断,或在不合适的情况下公开对其性格的正确判断,都可能严重伤害当事人。

儿童社会感缺乏的常见特点就是:他们常常将自己看得比别人重要。 催眠术和心灵感应术都是奴性服从的外在体现。 自负心理得不到满足的人,总是企图阻止其他人心情享受生活。 自负的人总能找到各种借口将所有的错误都转嫁到他人身上。 当现实跟理想之间产生巨大鸿沟时,一个人就开始具有自卑情结。

要明白哪里是我们最易犯错误的地方,就要明白以下两点:人类一切行为都是基于对某一目标的追逐,无论何时都有一项条件约束人类行为。犯错误的根源是所有人在对自身的成功经验与精神财富加以利用时,都以自身独有的生活方式为依据,并对该生活方式做出了某种程度的增强。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只会单纯地接纳、转化、吸收一切源自意识或是无意识的感受,而不会去检验任何事情。唯有科学能说明、揭露、改善人类的这一个行为模式。

我们的研究是为造福整个人类,而非为了研究本身。我们根据该目的研究出了一种方法,能对性格方面出现不足做出预防。我们这么多年一直以教育学为研究重点,把研究和教育实践相关联,没有故步自封,自我设限。教育学研究坚持真理从实践中来,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其在这方面跟人性科学没什么区别,所以教育学对有意以教育为事业,准备在教育实践中验证自己的人性研究重要成果的人来说,确实是真正的宝库。 (翻译的失败参考,脱离中文表达习惯而不知所云)

心灵和运动密切相关,自由运动能力决定了心灵的发展和进步。运动一方面可以刺激心灵,令其变得越来越强大,另一方面可以要求心灵永久保持新鲜的活力,使之永远处于动态过程中。 例如,如果某个人的一举一动均处于我们的意料之中,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断定此人的内心世界已经枯竭了,其心灵已经停止发展了。

由于人的心灵深处始终涌动着一种不安感,而人类因为这种感觉的激励而发展出了预见和预防的能力,从而让人类的心灵发展成如今这样一个会思考、会感知、会行动的有机体。 以欲望或愿望这一倾向而言,当一个人有了不足感的时候,他就会产生“想要”的愿望以弥补不足,以获得完美的满足感。不过至于“想要做什么”,则代表着不但感觉到了这种倾向还产生了愿望,而且开始付诸行动。 所以说,所有的主动行为均是由于不足感造成的,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一种满足、恬静、完满的状态。

我们通常所说的公正与正直,以及我们视之为人类性格中最有价值的那些东西,实际上均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品质。 可以说,人类的心灵受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限制,进而被塑造,从而在其指引下从事一切活动;而责任感、忠诚、坦率、热爱真理等这样的美德得以形成并保留了下来的原因,也是由于其符合社会生活的普遍适用原则。 由此可见,我们仅能从社会的角度判定某种性格的好坏,原因是一个人的性格与科学、政治或艺术领域的任何成就一样,均在证明其具有普遍意义之后方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所有记忆背后均蕴含着一个潜意识目的,它并非偶然现象,其具有明显的意图,并非鼓励人们继续如此走下去,而是提醒人们要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所以,想有效评估某个记忆的价值,就一定要弄清楚此记忆背后蕴含的目标和目的。

我们对其他人的理解有多深,决定了我们对其的态度。... 无论童年时期还是成年以后,一个人的行动路径大致是不变的,因为其心灵活动的基础是不变的。... 人只能从自己的经历中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每个人从种种经历中归纳出的经验,都会跟他自己的行为模式相符,而他断然不会去改变这种行为模式。... 在严苛的决定论者看来,人类所有活动都源自因果关系,无法逃避。我们否认该观点,能时常自我反省、思考人生的人,必然会因种种经历与经验不断发生改变,要说因果关系始终不变,是不可能的。

保障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与稳定发展,便是一切人类心灵活动的终极目的。... 心灵的一切活动都拥有相同的目标。...该目标其实就是跟自己的外部环境相适应,所有人的心灵世界都包含该目标,心灵世界的所有活动都受该目标引导。... 每个人的行动全都有一个确定的目标,童年时期的成长环境给其留下的影响与印象,决定了这一目标。

众所周知,人人均可以从各种经历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经验。换言之,一个人如何看待自身经历,会从自身经历中获得怎样的结论,这一切均由其本人决定。我们借助于观察发现,人们由其自身经历中获得的结论往往都是他们自己想得到的。

这种感觉自己的行动与感受好像属于另外一个人的认同能力,以人们天生的社会感为源头,为人们的生命提供了极大的依靠。它其实就是种宇宙感,展现了人们所处的全宇宙彼此间都存在关系。生而为人一定要具备这种特征,才能站在自己以外的事物立场上,对其产生认同

虽然对各种社会规范的源头并不清楚,但孩子的思想情感必然会被整体社会环境作用,这点不能不承认。随处都有这种案例,例如被命令穿女孩的服装时,男孩也许会表现得十分愤怒,乃至大吵大闹。强烈渴望权力的男孩必将展现出对男性特权的喜好,明白自身优越的地位将时刻因自己的性别获得保障。

理解人性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阿德勒

阿德勒

A.阿德勒(1870~1937)是有世界性影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神经精神病学家和社会教育家。他所开创的个性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中独树一帜,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在心理学领域和神经精神症领域,仍有不少人沿用阿德勒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治疗。至于他所提出的自卑情绪、补偿机制、权力追求等概念,更是深深渗透到现代西方文化和一般人的科学常识之中。

阿德勒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