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导论内容简介
《史学方法导论》收录了傅斯年先生1918年至1941年的十三篇有关史学问题的学术文章。其中以《史学方法导论》一文为代表,在此文中,傅斯年先生不仅详细分析了各种史料发掘、鉴定与应用的方法,而且强调了“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的一贯观点。其他十二篇文章依照时间顺序排列,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傅斯年先生的史学思想。
热门摘录
以愚推测所及者言之,欲重分中国历史之期世,不可不注意下列四事.
至于晋之一统,汉族势力已成外强中干之势,永嘉建宁之乱,中原旧壤,沦于朔胡,旧族黎民,仅有孑遗,故西晋之亡,非关一姓之盛衰,实中原之亡也.重言之,周秦汉魏所传之中国,至于建兴而亡也。所幸者,江东有孙氏,而后缔造经营,别立国家,虽风俗民情,稍与中原异贯,要 皆"中国之旧衣冠礼乐之所就,永嘉之后,江东贵焉."为其纂承统绪,使中国民族与文化不随中原以俱沦也.江东之于中原,虽非大宗,要为入祧之别子.迄于陈亡,而中国尽失矣.
于此可知,隋唐所谓中华,上承拓跋宇文之遗,与周汉魏晋不为一贯,不仅其皇室异也.风俗政教,固大殊矣.为史学者,不于陈亡之日,分期判世,而强合汉唐以一之,岂知汉唐两代民族颇殊,精神顿异,汉与周秦甚近,而与唐世甚远.唐与宋甚近,而与南朝甚远.此非以年代言也.以历朝所以立国,所以成俗之精神,察之然后知其不可强合.今吾断言曰,自陈以上为"第一中国",纯粹汉族之中国也.自隋至宋亡为"第二中国",汉族为胡人所挟,变其精神,别成统系,不蒙前代者也.
自隋至于唐季(五代之名,甚不可通,中原与十国,地丑德齐,未便尊此抑彼.其时犹是唐之叔世,与其称为五季,不如称为唐季.
文学与哲学合为一门,于文学无害也,而于哲学则未当.何以言之,习文学者,能谋哲学学科之联络,其运用文学之思想,必不浅陋,然哲学取资于文学处,殊可概见.哲学主知,文学主情,哲学于各种问题恒求其能决,文学则恒以不解解之,哲学于事理分析毫厘,文学则独以感象为重,其本异,其途殊.今固不可谓哲学与文学渺不相干,然哲学所取资于文学者较之取资于科学者固不及什一也.
今学生所以主张哲学门应归入理科者,不仅按名求实,以为哲学不应被以文科之名也,实缘哲学入之文科,众多误会,因之以生;若改之理科,则大众对之,观念顿异,然后谋哲学与理科诸门课程上之联络.一转移间,精神上之变革,为不少矣.
若就教授上之联络而论,哲学门尤宜入之理科.
史学方法导论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