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方法导论

作者:傅斯年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9

顾文姬评分

4

82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史学方法导论内容简介

《史学方法导论》收录了傅斯年先生1918年至1941年的十三篇有关史学问题的学术文章。其中以《史学方法导论》一文为代表,在此文中,傅斯年先生不仅详细分析了各种史料发掘、鉴定与应用的方法,而且强调了“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的一贯观点。其他十二篇文章依照时间顺序排列,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傅斯年先生的史学思想。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以愚推测所及者言之,欲重分中国历史之期世,不可不注意下列四事.

至于晋之一统,汉族势力已成外强中干之势,永嘉建宁之乱,中原旧壤,沦于朔胡,旧族黎民,仅有孑遗,故西晋之亡,非关一姓之盛衰,实中原之亡也.重言之,周秦汉魏所传之中国,至于建兴而亡也。所幸者,江东有孙氏,而后缔造经营,别立国家,虽风俗民情,稍与中原异贯,要 皆"中国之旧衣冠礼乐之所就,永嘉之后,江东贵焉."为其纂承统绪,使中国民族与文化不随中原以俱沦也.江东之于中原,虽非大宗,要为入祧之别子.迄于陈亡,而中国尽失矣.

于此可知,隋唐所谓中华,上承拓跋宇文之遗,与周汉魏晋不为一贯,不仅其皇室异也.风俗政教,固大殊矣.为史学者,不于陈亡之日,分期判世,而强合汉唐以一之,岂知汉唐两代民族颇殊,精神顿异,汉与周秦甚近,而与唐世甚远.唐与宋甚近,而与南朝甚远.此非以年代言也.以历朝所以立国,所以成俗之精神,察之然后知其不可强合.今吾断言曰,自陈以上为"第一中国",纯粹汉族之中国也.自隋至宋亡为"第二中国",汉族为胡人所挟,变其精神,别成统系,不蒙前代者也.

自隋至于唐季(五代之名,甚不可通,中原与十国,地丑德齐,未便尊此抑彼.其时犹是唐之叔世,与其称为五季,不如称为唐季.

文学与哲学合为一门,于文学无害也,而于哲学则未当.何以言之,习文学者,能谋哲学学科之联络,其运用文学之思想,必不浅陋,然哲学取资于文学处,殊可概见.哲学主知,文学主情,哲学于各种问题恒求其能决,文学则恒以不解解之,哲学于事理分析毫厘,文学则独以感象为重,其本异,其途殊.今固不可谓哲学与文学渺不相干,然哲学所取资于文学者较之取资于科学者固不及什一也.

今学生所以主张哲学门应归入理科者,不仅按名求实,以为哲学不应被以文科之名也,实缘哲学入之文科,众多误会,因之以生;若改之理科,则大众对之,观念顿异,然后谋哲学与理科诸门课程上之联络.一转移间,精神上之变革,为不少矣.

若就教授上之联络而论,哲学门尤宜入之理科.

史学方法导论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傅斯年

傅斯年

傅斯年先生小专性命古训辨证序引语上卷释字第一章 提纲第二章 财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统计及其字义第三章 周诰中之“性”、“命”字第四章 《诗经》中之“性”、“命”字第五章 《左传》、《国语》中之“性”、“命”字第六章 《论语》之中“性”、“命”字第七章 论告之言“性”实言生兼论《孟子》一书之“性”字在原本当作生字第八章 论《荀子》《性恶》《正名》诸篇中之“性”字在原本当作生字第九章 论《吕氏春秋》中“性”字在原本当作生字第十章 “生”与“性”、“令”与“命”之语言学的关系中卷释义第一章 周初人之“帝”、“天”第二章 周初之天人论导源第三章 自类别的人性观至普遍的人性观第四章 总叙以下数章第五章 春秋时代之矛盾性与孔子第六章 墨子之非命论第七章 孟子之性善论及其性命一贯之见解第八章 荀子之性恶论及其天道观第九章 本卷结语下卷释绪第一章 汉代性之二元说第二章 理学之地位明成祖生母记疑夷夏东西说史学方法导论战国子家叙论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一个短记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城子崖”序《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与顾颉刚论古史书傅斯年先生学术年表傅斯年先生著述要目

傅斯年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