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内容简介
《叔本华思想随笔》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热门摘录
总而言之,简朴——它习惯于与真理密切相连——是一切艺术、一切美、一切思想性描述都必须谨守的不二法门。至少,偏离这一法则总是危险的。
为了逃避无聊的打击,这些人就四处奔走、慌不择路,一会儿到这里旅行,一会儿又到那里度假。
人们需要外在的活动是因为他们没有内在的活动。
意欲是构成人的真正、基本的部分,而智力只是从属、有条件的和派生的。只有意欲安静下来,暂停活动,智力才可以完美和正确地发挥它的功能。
我们总是生活在对更好的期待之中,与此同时也经常后悔和怀念往昔的时光。而现时此刻则只是暂时被忍受而已,我们只把它视为通往我们目标的途径。这样,在就快达到人生的终点时,回眸往昔,大多数人就会发现自己自始至终都是“暂时”地活着;他们会很惊讶地看到:自己不加留意和咀嚼就听任其逝去的东西正好就是他们的生活,正好就是他们在生活中所期待之物。这样,一个人的一生总的来说就是被希望愚弄以后,一头扎进死亡的怀里。
天才创作的作品并不出于某一目的或者人的主观随意,天オ在创惩作品时其实受着一种本能必然性的指引。人们所说的才思泉涌、灵光乍现、迷醉狂喜的瞬间,等等,其含意不是别的,而是当智力暂时获得了自由、不用为意欲效劳的时候,智力并没有松弛下来和陷于无所事事之中,而是在短时间内自发地活跃起来。
形式与物质的分离就是美术作品的特征,这恰恰是因为美术作品的目的就是引导我们认识事物的理念。
每一个人的完美优点是与某一缺点相关联——这一缺点是因为这一优点太过所致。反过来说,每一缺点又与某一优点相关。
原谅就是一切
艺术的本质在于它的以一类千,因为它对个体的精心、细致的个别描绘,其目的就是揭示这一个体的总类的理念。例如,从人类生活中选取某一事件、某一场景,连带参与其中的人物,经过精确、完整的刻画、描写,从而使我们清晰和深刻地认识这出自某一审视角度的、关于人的理念。正如植物学家从无限丰富的植物世界里摘取了一朵鲜花,然后把它剖开,以便让我们看到这植物的普遍本质,同样,文学家从熙熙攘攘、迷宫般混乱和似水流淌的人类生活岁月当中,提取了单独的一幕,甚至通常只是人的某种情绪和感触,以此让我们看清楚人的生活和人的真实本质。
在空间,距离增大就会使物体收缩从而变小。通过这样的方式,这一物体的缺点和不足就可以消失不见了。所以,由缩小镜或者针孔照相机反映出来的东西都显得比现实中的这些东西漂亮。在时间上,过去也同样发挥着类似的效果。逝去已久的一幕往事,包括参与其中的人物,在我们的记忆中显得特别令人愉快,因为记忆把无关紧要的和烦扰人的东西清除掉了。现在此刻却没有这一优势,所以它在我们眼中总是充满着缺陷不足。
天オ就是天才自身的奖賞,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必要做到和成为自己的最好。谁要是能够为自己与生俱来的才能而活,那他就由此找到了最美好的人生。
大自然的植物景色让我们如此愉快,其原因就在于它们表达的是平和、静谧和满足;而动物世界却通常呈现出匮乏、不安、苦难,甚至斗争的生存状态。所以,植物世界轻而易举地使我们进入一种摆脱了自身的纯粹认知的状态。
进一步而言,天才意味着智力自由地——亦即从为意欲的服务中解脱出来——展开活动。其结果就是天才的创造并不服务于任何有用的目的。
认知就其本身而言始终是没有痛苦的。
意欲所受到的抑制必须伴随以认识力才能被我们感觉为痛苦,但痛苦对于认识力本身来说却是陌生的。
金钱是人的抽象中的幸福,那些再也没有能力享受具体幸福的人,就只有一门心思扑在金钱上面了。
人们变得铁石心肠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每个人自己都要承受够多的烦恼,或者自认为是这样。所以,某种非同寻常的幸福状态会使人变得慈善、富于同情心。
根据以上所言,我们必须隐藏起自己的意欲,就像我们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生殖器一样,虽然这两者都是我们本质的根源。
但戈比诺说得很对,因为只有人才会纯粹为了伤害别人而伤害别人。
教育的关键在于从正确的一端开始认识这一世界,而获得这样的认识可以说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关键之处始终在于直观认识必须先于概念而至。
常人只是察觉到这一世界的事物,而不是这一世界;他们只是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和承受的痛苦,而不是自身。随着意识的清晰度沿着无数的等级上升,静思默想也就越来越明显地出现了。这样,慢慢就会达到这样的程度:有时——虽然这极少发生,并且清晰的程度也有相当大的差别——这样的问题就像闪电一样地掠过脑海——“这一切到底是什么?”或者“这一切究竟是怎样的?”如果第一个问题达到了相当的清晰度,并且持续出现在脑海里,这就造就了一个哲学家;第二问题以同样的方式造就了艺术家或者文学家。
就其本性而言,男人在爱情方面喜欢多变,而女人则倾向于专一。男人从获得了性欲满足的那一刻起,他的激情就明显下降了;几乎其他每一个女人都会比他已经占有的女人更能吸引他:因为他渴望变换口味和花样。
真正的鄙视就是坚信一个人是毫无价值的,这种鄙视可以与体谅和容忍并存而相安无事。为了我们自身的安宁和安全,我们可以通过体谅和容忍以避免激怒我们鄙视的对象,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做出危害他人的行为。一旦这种纯粹、冷静和发自内心的鄙视表现了出来,那就会换来对方的嫉妒憎恨,因为受到鄙视的人并没有能力以同样的武器反击。
这个世界只是地狱——在这里,人类既是被折磨者,同时又是折磨别人的魔鬼。
每个人都必须在生活的巨大的木偶戏里上演自己的角色,并且几乎一刻不停地感受着接连她的绳线发出的牵引,她也就身不由己地随之而动。
人们真要相爱的话,是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的,也不需要煞费思量和做出某种选择的;就在初次的惟一的一眼里,男女双方之间就已经有了某种投契和一致,或者,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习惯说的:他们本身气味相投,而星宿的某种特殊影响促成了这一事情。----《阿尔法拉契的古兹曼》
个人的个性(亦即他既定的性格和既定的智力)就像渗透力很强的染料一样,精确决定了这个人的所有行为和思想,甚至包括最琐碎的细节一这样的事实真是奇妙至极。由于人的个性的缘故,一个人的整个人生轨迹,亦即他的内在和外在事情的记录,会显示出与另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截然不同的差别。 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从这一行为勾画出这一个人,尽管这一行为只涉及一些芝麻、绿豆的事情;事实上,这些小事情经常最能帮助我们认识这一个人,因为在处理更重要的事情时,人们会更加小心控制自己;但在小事情上他们会疏于防备,只循着自己的本性行事。
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这个人理智思考和选择以后的产物。在一个人的行为里面,智力所能做的只是把动因呈现给意欲。智力作为旁观者和目击证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动因作用于性格,从而形成人生的轨迹,而在这一人生轨迹里面发生的总体事件,严格来说,其发生的必然性与钟表运动的必然性一般无异。
艺术就在于以尽量少的外在事件,引起剧烈的内心活动,因为内在的东西才是我们真正的兴趣之所在。
叔本华思想随笔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