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
莫斯科内容简介
《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一书中所收的这些散文,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上述历史时期的俄苏。作家以他准确细腻、酣畅淋漓的笔触,深情地描写了俄国首都莫斯科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面貌。布尔加科夫是一位捕捉心理表现和细微心理变化的大师,他的这一特点在本书所收早期散文著作中即已显露无遗。他深刻而犀利地剖析了时代人物的繁复心态,他们的追求、欢乐和苦恼,使读者在深入到形形色色人们内心世界去漫游的同时,对那个众说纷纭的时代有了更丰富的感性的把握。
热门摘录
眼下,经历了炮火硝烟的可怕岁月,城市感到了一种深深的疲倦。多么安宁。但我感到了新生活的颤栗。
独唱演员们戴着面具的脸累得青筋暴突,他们那飞扬的歌声盖过了合唱队和铜管乐队的轰鸣。大幕落下,灯光亮起。观众们都想立刻跑出去吃块三文治,吸上两口烟。三文治是很难到嘴的,因为要想吃得起三文治,每月得挣一百亿。吸烟倒是好说。 衣帽间那边有穿堂风,一片烟雾腾腾。休息室里脚步沙沙,人声嗡嗡,一股廉价的香水味儿。吸过烟之后人寂寞得要命。 一切还是同从前一样,同五百年前一样。不同的大概只有服装。紧巴巴的上衣难看死了,军便服磨得起了飞边。
负责来负责去,自然就到了要么他自己完蛋,要么只好将办公室付之一炬的地步。于是在一个夜晚办公室着火了。经济事务局的消防人员像一群雄鹰扑了上去。负责人出来了,在戴铜盔的队员之间转悠了一通,于是消火水龙像受了催眠似的不起作用。水也浇了,人也大声骂了,梯子也上了,可就是什么用都不顶——办公室一点没剩下。
又何必去找那些英雄们呢。他们本身也是一无所有,只能靠什么条例命令之类的东西,还有就是靠那种黄色的谷粒度命,里头常能发现许多漂亮的小石子儿,就像紫水晶似的。
从这两大阵营身上我学到了自我保护的手段。我身上的证件就跟狗身上的毛一样的多,而且我还学会了靠喝各色各样低卡路里的稀粥存活。我身青筋暴露,瘦弱非常,但我心却坚如铁石,眼睛则明察秋毫。我已百炼成钢。
如果天雷(老天的耐心总是有限的)没把所有的当代作家全部劈死,50年之后再出一个新的真正的托尔斯泰的话,一定会有人创作出一部关于基辅这场伟大斗争的惊世骇俗之作来。到那时书商们肯定能靠这块1917-1920年的巍峨纪念碑而大发横财。
对于我来说,天堂正式到来之际,就是莫斯科葵花子消失之时。非常可能我只是一个怪人,不理解这种纯粹民族食品的伟大意义,不理解它之于我邦人民犹如美国惊险片中英雄人物之嚼食烟丝那样不可或缺;不过更有一种可能,就是葵花子只不过是一种讨厌透顶的东西,它让我们淹没在一片沾满唾液的皮壳之中。 我担心,对于那些高雅的欧洲人来说,我的想法有点近乎于野蛮和不可理解。所以我还要再说一句:把葵瓜子清除之后,最迫切的希望就是火车电气化(时速150公里),消除文育之类的事了。到那时天堂无疑将会到来。
莫斯科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