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的抒情
抽象的抒情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沈从文对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评介,其中主要分小说和诗歌两大部分。他较为系统地评价了新文学前二十年的创作,有些文章在当初发表时即因持论公正、观点率真而引起关注;另一大部分为沈从文对文学创作的认识和思考,沈氏文字均与其切身体验相关,有感而发,一语中的,又不空洞。虽为理论文字,但文笔优美,思想活跃,足见一代大家的才情和对文学的执著。其中部分篇章为近年才整理、发表的,作者以往的集子中并不多见。本书所收文章主要取自沈从文的《沫沫集》(大东书局1931年初版)、《废邮存底》(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初版)、《云南看云集》(重庆国民图书社)以及《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等。本书选目经沈龙朱先生审定。为了尊重原作,除了个别标点及明显的排印错误外,本书的一些习惯用法及其措辞均依旧原文排印,其中个别不符合当下习惯者,请读者谅解。
热门摘录
至於新時代作歷史畫塑去教育人民,如只憑一點感興來動手,如何能掌握得住應有的歷史氣氛?看慣了京戲,和飽受明清版刻和近代連環畫熏陶的觀眾,雖極易感到滿意,藝術家本人,是不是也即因此同樣感到滿意?
一個優秀作家,卻能夠於中運用「巧思」,見出「風格」和「性格」。說誇張一點,即是作者的人格。作者在任何情形下,都永遠具有上帝造物的大膽與自由,卻又極端小心,從不濫用那點大膽與自由超過需要。作者在小小作品中,也一例注入崇高的理想、濃厚的感情,安排得恰到好處時,即一塊頑石、一把線、一片淡墨、一些竹頭木屑的拼合,也見出生命洋溢。
文学多重在对于传统道德观念或文字结构的反叛。艺术则重在形式结构和给人影响的习惯有所破坏。特别是艺术最为突出。也是变态,也是常态。
我们有如下事实,可以证明生命流转如水的可爱处,即在百丈高楼一切现代化的某一间小小房子里,还有人读荷马或庄子,得到极大的快乐,极多的启发,甚至于不易设想的影响。又或者从古埃及一个小小雕刻品印象,取得他一一假定他是一个现代大建筑家一—所需要的新的建筑装饰的灵感。
否认情绪绝不能产生什么伟大作品。问题在承认以后,如何创造作品。这就不是现有理论能济事了。也不是什么单纯社会物质鼓舞刺激即可得到极大效果。想把它简化,以为只是个“思想改造”问题,也必然落空。即补充说出思想改造是个复杂长期的工作,还是简化了这个问题。不改造吧,斗争,还是会落空。因为许多有用力量反而从这个斗争中全浪费了。许多本来能作正常运转的机器,只要适当擦擦油,适当照料保管,善于使用,即可望好好继续生产的一一停顿了。
伟大文学艺术影响人,总是引起爱和崇敬感情,决不使人恐惧忧虑。
历史上称周公制礼,衣分等级和不同用场,就是其中一项看得十分重要的事情。衣服日益宽大,穿的人也日益增多,并且当成一种新的制度看待,等级分明大致是从西周开始。
民族文化的融合,多出于现实要求,即在民族矛盾十分剧烈时亦然。总的看来,这种齐膝小袖衣服,说它原属全中国各民族所固有,也说得过去,因为事实上从商代以来,即出现于各阶层人民中。
贵族穿得红红绿绿,无官职平民就只许着褐色布绢,惟平民终究是个多数,因此褐色名目就有二十四种。元代至元年间,才正式征收棉花税,可知江南区比较大量种植草棉,棉布在国内行销日广,也大约是这个时期。
元代帝王有用银鼠皮作成的折腰样盔帽,当额或顶部常嵌价值极贵的珠宝。到明代差役的青红毡帽还采用这个样式,正和元代王公重视的“质孙宴”团衫,与明清之差役服式差不多一样,前一代华服到后一代成为贱服,在若干历史朝代中,几乎已成种通例。
唐代物质文化反映于造型艺术各部门,都显得色调鲜明,组织完美,整体健康而活泼,充满着青春气息。
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生日,定名叫“千秋节”(又称千秋金鉴节),照社会习惯,到这一天全国都铸造镜子,当作礼物送人,庆祝长寿。唐镜中比较精美的鸾衔长绶镜、飞龙镜和特别加工精美的金银平脱花鸟镜、罗钿花鸟镜,多完成于开元天宝二十余年间,部分且为适应节令而产生。
青铜镜子的生产,虽早在二千三四百年前,一直使用下来,到近二百年才逐渐由新起的玻璃镜子代替。如以镜子工艺美术而言,发展到宋代特种官工镜,已可说近于曲终雅奏。
轻视字的艺术价值的人,其实不过是对于字的艺术效果要求太多而已。糟的倒是另外一种过份重视它而又莫名其妙的欣赏者。这种人对于字的本身美恶照例毫无理解,正因其无理解,便把字附上另外人事的媒介,间接给他一种价值观。把字当成一种人格的象征,一种权力的符咒;换言之,欣赏它,只为的是崇拜它。
抽象的抒情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