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二十讲

作者:楼庆西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20

顾文姬评分

5

2669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内容简介

这本书以讲座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及建筑元素特征、共分二十讲,从居址到都城,从祭坛到祠堂,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理论,叙述全面,语言平易,深入浅出。作者亦精于古建筑摄影,有三百余幅精美图片,使这本书更富鉴藏价值。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如果说西方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个体建筑所表现的宏伟与壮丽上,那么中国古建筑艺术则主要表现在建筑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博大与壮观。

前朝三大殿共处的工字形大台基,其南北之长为232米,东西宽130米,二者之比为9:5。 按阴阳之说,单数为阳,阳数为九属最高,五居中,所以古代常以九和五象征帝王之数,称“九五之尊”。 在这座重要的台基上采用此数,应当说不是设计者的无意巧合。

宋朝皇陵的制度与前代不同,规定每朝皇帝死后才能开始建陵,而且必须在7个月内完工下葬。所以尽管皇陵本身的形制还是以陵台为中心,四围有陵墙,四面有门,南门外设神道,道旁立石人、石兽,最前面也立双阙门,但是在规模上比唐朝皇陵要小得多。

所謂補色是指凡二種色光混合疊加成為白光,二種顏色調和在一起成為灰黑色,這兩種色光或者顏色即成為互補色,例如紅與綠、黃與紫、藍與橙。

都城的祭祠建筑设在城外,城南墙外建有圆形祭坛,称“南郊”或“圜丘”,是祭天的场所。北城墙外建有方形祭坛,称“北郊”或“方丘”,为专祭地的场所。在东、西城墙之外分别建有祭日、月的方坛。城外除了有祭坛外,还在城的东北专门建有离宫区。这里原为一片沼泽地,在建设都城时,开辟为人工湖泊,在湖中堆筑琼岛,周围建造殿堂馆所,成为城外的一处风景地,就是现在的北海和中南海一带。

一场地震震倒了钢筋混凝土的新大楼,却没有震倒老房屋,主要是因为中国古建筑采用的是木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在柱子之间的墙壁,不论它们用土、用砖、用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都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当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的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由榫卯联接,在结构上称为软性联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于是产生了“墙倒屋不塌”的现象。

元朝大都就是按照古代王城的制度规划的,“左祖右社”把太庙和社稷坛分别放在都城的东西两边。明朝永乐年间改建北京时,将太庙和社稷坛移到皇城里紫禁城前的左右两边。

佛教石窟 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有学者研究其原因是因为印度炎热的很长,崖窟地处偏解,不但窟内冬温夏凉,而且环境幽静,适宜修行,同时修建石窟节约费用,又坚固耐用。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

塔是佛教专门的建筑。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活到80岁高,在传道的路上得重病死在树林中的吊床上。他的弟子将佛的体火化,烧出了许多晶莹带光泽的硬珠子,称为舍利。众弟子将这些舍利分别拿到各地去安奉,把舍利埋入地下,上面堆起一座圆形土堆,在印度梵文中称为“窣堵波"( Stupa),或称“浮图”,译成中文称塔婆”,以后就简称为塔。塔实际上是埋葬佛骨舍利的纪念物,它作为佛的象征,供信徒们顶礼膜拜。

13世纪,由于成吉思汗的西征,大批波斯与阿拉伯人被迫迁入中国,使伊斯兰教在元朝进一步传到中国的内地,于是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城市、新疆、西北的甘肃、宁夏、青海、陕西以及内地都陆续兴建了礼拜寺。据传说,元延祐二年(1315),成阳王奉敕重修陕西长安寺,奏请皇帝赐名“清真”,以表示称颂清净无污染的真主,从此,清真寺成了伊斯兰教礼拜寺在中国的通称。

伊斯兰教严禁偶像崇拜,所以在装饰艺术中大大促进了植物与几何纹的发展。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楼庆西

楼庆西

楼庆西 1930年生,浙江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长期从事古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近期主要著有《中国建筑艺术全集·装修与装饰》《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中国建筑的门文化》等。

楼庆西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