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夫日记

作者:凯尔泰斯·伊姆莱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5

顾文姬评分

5

157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船夫日记内容简介

《船夫日记》依照时间的顺序,根据作家经历的心理历程,共分为三个部分:“一、出航(驶向浩瀚的水面)”;“二、徘徊(在暗礁与浅滩之间)”;“三、放开(轮舵)收起(船桨)幸福”……对中国读来说,品读《船夫日记》,是一次时间与空间的旅行,这书载着我们漂过了漫长的三十个春秋!合上书,在我们眼前栩栩如生地看到了一位饱经风霜的睿智老者,他沉着地慢慢收起桨,内心平和地坐在一叶泊于海上小舟里……他感到的幸福并不是世俗的荣华,而是由于他历尽磨难,终于以一种“局外人的冷眼”找到了自己在激流中失落的命运。我看到,老者在朝着正困惑地徘徊于海滩上的我们微笑发问:“假如上帝死了,谁将笑到最后?”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我们应该留意撒旦在历史进程中的现身,它随着历史,抹杀了人格。

人们询问一位隐居的年轻贵族,问他为什么不享乐生活?这个问题使贵族吃了一惊,问:“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社交、竞争、朋友、娶妻、置家。”大家告诉他。“原来是这样,”贵族回答说,“假若这就是生活的话,那么,我的南浦男仆就可以代我处理了。”

我对道德主义者的最终看法是:他们总是固守在封闭的领域内。他们总是受人摆布地充当某种角色,但却以为是他们自己在扮演。道德主义者之所以不能成为艺术家,是因为他们不能创造世界,而是凌驾于世界之上进行判决,他们只是如此这般地从事着毫无意义的工作。他们证实着自己,先是补偿性地、后是出于复仇地自始至终为那些道德的说教者指出其牺牲者——指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显然对他们进行嘲笑的人。

在人的生命力,最终会有一个瞬间降临——就在这一刻,我们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突然释放出自己的能量;就从这一刻起,我们可以依靠自己,而且就在这一刻诞生。每个人都体内都拥有天才的幼芽,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是生活成为自己的生活。

分析既不能补偿、也不能代替任何过程。

对我来说,最恰当的自杀——看起来——就是生活。

真理,是脆弱易伤的东西。假如数以千计的青年用坚定、嘹亮的声音在每条街巷里吼叫的话,那么即使是毋庸置疑的真理,也会马上变成谎言、暴力与恐怖,而且迟早会便成为谋杀效劳的借口。

显然,苏格拉底会这样说,要将激情转化成认知;并不是说你别体验发生在你身上的东西,而是说不要误解这种体验的本质。你要掌握的不是其他(原文为别人),而是知识,因为后者可能被掌握,而前者不能。就这样,用希腊式的语言来讲,激情具有自身的意义,但是仅在知识所及的范畴内。然而,这个观点需要屛弃,准确地说,需要转变,因为获取知识-也是一种激情,或许并不弱于自杀的激情。

我对道德主义者的最终看法是:他们总是固守在封闭的领域内。他们总是受人摆布地充当某种角色,但却以为是他们自己在扮演。

劳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德?是奴隶的美德。在较新的时代里,劳动到底怎样在不知不觉中质变为了意识形态、道德,甚至可以斗胆地说:上帝的恩赐?……在今天,劳动蹂躏了一切,也证明了一切(作为极端的例子,我提一下奥斯维辛和西伯利亚):劳动,成了唯一全能有效的上帝,彻底影响了人类的道德生活,无论它以伪装的还是公开的形式出现,哪怕扮成新的摩洛克神,人类也会对它顶礼膜拜;劳动的道德将其他所有的道德(包括劳动自身的伦理道德)都一并排挤到次要的位置,总而言之,完全属于自己,完全为了自己。

尊崇外在的权势,采取永远妥协的态度,这种态度是以要求自己的族人为此付出牺牲而得以实现。甚至,逐渐形成了一种模式:尊祟异族,蔑视本族,这里蕴涵着某种痛苦的罪恶感和永恒的少数群体的家族之爱。然而可以这么讲,实质永远是为了异族的政权,为了某种有时是钱财上的、有时是人员上的恩赐而付出牺牲。在这种映照之下,人们强烈的共同感受不外乎是:以某种形式存守财产,为了能在必要的时候,有可以牺牲的东西。

对历史的虚假认知就是这样运转,就是这样被动运转的:伪造,疾病,神经症,以及强加于人们头上的负罪感,这种负罪感的最终结果导致了愤怒的攻击一一可能的话,这种攻击就指向他入如果没有可能,则指向自己。假若不许入们在物质、心灵和精神上超越自身处境的话,总而言之,假若人们根本毫无进取的话这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结局。

赎罪,自罪,我越来越感到自己仅仅因此也不敢降生于人世。我这样活着,仿佛是在两个确实重要的事务之间懊恼地打发一段漠的时间,而这段时间,就是我的生活。

我们所有人都服务于一位我们都憎恨的财神,这就是社会的体制。这种“生存的意志”像是一种巨大的讽刺。

在诸多的主题之间,奥斯维辛之所以对艺术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是因为艺术家们变得更加慎小心,他们就像残疾者一样,一只手扶着墙,另只手拄着拐棍一瘸一拐地蹒跚前行,目光町在路面上,其唯一的目的只是为了避免走弯路。

船夫日记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凯尔泰斯·伊姆莱

凯尔泰斯·伊姆莱

1929年11月9日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裔的普通市民家庭。1944年,14岁的凯尔泰斯被投到德国纳粹设在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又被转到了德国境内的布亨瓦尔德集中营,直到1945年被苏军解放。1946年在布达佩斯《火花》报社开始了最初的记者生涯,1953年开始自由撰稿人的写作生涯。先后写过三部音乐轻喜剧,并获得成功。六十年代初,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命运无常》。1975年,以自己少年时代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为素材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命运无常》经过了近十年的辗转努力,终于得以出版。六七十年代,翻译了大量的德文作品,其中主要有尼采、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等。1977年发表两部中篇小说《寻踪者》和《侦探故事》,之后相继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惨败》、《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哭祷》,中篇小说集《英国旗》,日记体文集《船夫日记》及《另一个人》,思想文集《被放逐的语言》与电影剧本《命运无常》等。曾获德国布莱登堡图书大奖,匈牙利最高国家文学大奖―科舒特奖,德国语言与诗歌学院一等奖,莱比锡书展大奖,德国国家最高文艺奖等多项国际大奖。200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凯尔泰斯·伊姆莱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