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作者:康德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73

顾文姬评分

5

124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内容简介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是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一本经典。虽然它的篇幅不长,但集中论述了德性是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而具有自主性的思想,是康德德性论的代表作,对西方的伦理思想产生过极其深刻的影响。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在世界之内,一般而言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一个善的意志之外,不可能设想任何东西能够被无限制的视为是善的。知性、机智、判断力以及其他能够被称为精神的才能的东西,或者在下决心时的勇气、果断、坚韧这些气质的属性,毫无疑问在许多方面都是善的和值得期望的。

但是,如果应当应用这些自然禀赋、其特有性状因而叫做性格的意志不是善的,那么,它们也可能是极为恶的和有害的。幸运的赐予也是这样。归于幸福名下的权利、财富、荣誉、甚至健康和全部福祉以及对自己状况的满意,如果不是有一个善的意志在此矫正它们对心灵的影响,并借此也矫正整个行动原则使之普遍合乎目的,它们就使人大胆,且往往也因此使人傲慢。更不用说一个有理性且无偏见的旁观者,甚至在看到一个丝毫没有纯粹的和善的意志来装点的存在者却总是称心如意时,绝不会感到满意。这样,看起来善的意志就构成了配享幸福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本身。

……(第五段)在一个有机的,亦即合目的地为生命而安排的存在者的自然禀赋中,我们假定为原理的是:对于这个存在者里面的任何一个目的来说,除了最适合这一目的且与这一目的最相宜的器官之外,找不到任何别的器官。

现在,假如如在一个具有理性和意志的存在者的身上,他的保存、他的顺利、一言以蔽之他的幸福,就是自然的真正目的的话,那么,选择受造物的理性来作为自己意图的实现者,则是自然做出的一个极坏的安排。因为本能可以更为精确得多地规定受造物在这一意图中实施的一切活动,以及他的举止的整个规则,并由此可以更为可靠的多的保住那个目的,胜于理性当时所能做的。

而如果理性也已经被赋予这个受宠的受造物,那么,它也必须是仅供这个受造物来对自己本性的幸运禀赋做出思考,为之惊赞,为之欣喜,并对仁慈的原因感恩戴德;而不是使他的欲求能力服从那种软弱而不可靠的引导,或者在自然意图上马虎从事。一言以蔽之,自然不会让理性进入实践的应用,不让它妄自凭借自己微弱的见识为自己想出幸福和达到幸福的手段的方案;自然不仅自己承担目的的选择,而且也自己承担手段的选择,并凭借睿智的预先安排把二者仅仅托付给本能。

到了这一步,人们就必须承认,一些人极力抑制对理性在生活的幸福和满意方面应当为我们带来的好处的那种自吹自擂的颂扬,甚至把它贬低为无,他们的判断绝非悲观或者对世界主宰不知感恩戴德,而是这些判断暗中以关于他们的实存的另一个更有价值得多的意图的理念为基础,理性真正说来完全是被规定用于这个意图,而不是用于幸福,而人的私人意图大多数都必须把这个意图当做最高条件,处在它后面。

……所以,理性的真正使命必定是产生一个并非在其他意图中作为手段、而是就自身而言就是善的意志。

……善的意志虽然不是惟一的和完全的善,却必须是最高的善,而且是其余一切善,甚至对幸福的一切要求的条件。

如果人们发觉,对第一种无条件的意图所需要的理性的 陶冶,至少在此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限制着始终有条件的第二种意图亦即幸福的达成,甚至能够把它贬低为无,以免自然在这方面行事不合目的,那么,这完全可以与自然的智慧相一致,因为知道自己的最高使命在于确立一个善的意志的理性,在达成这一意图时只能有一种独特方式的满足,即因实现一个又仅由理性规定的目的而来的满足,尽管这与偏好的目的所遭受的一些损失是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由它出发所期待的结果,因而也不在于任何一个需要从这个被期待的结果借取其动因的行为原则。因为这一切结果(自己的状态的舒适性,甚至对他人的幸福的促进)也能够通过别的原因来实现,因而为此不需要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而最高的和无条件的善却只能在这样的意志中发现。因此,不是别的任何东西,而是当然仅仅发生在理性的存在者里面的法则的表象自身,就它而非预期的结果是意志的规定根据而言,构成了我们在道德上所说的如此优越的善;这种善在依此行动的人格本身中已经在场,但不可首先从结果中去期待它。

古希腊哲学分类: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这一分类是符合事物本性的,除对此原则增加以保证划分的完备性且正确地划定必要的分支以外,无需改动。

全部理性知识可二分为质料的(考察某一客体)和形式的(考察普遍原则);形式哲学即逻辑学,质料哲学即物理学(关于自然规律)和伦理学(关于自由法则)。

将形而上学与经验性的东西撇清关系,以便确定纯粹理性在形而上学中的贡献的必要性;具体在道德的人世智慧这一领域即为,建立起纯粹的道德哲学。

道德(即责任的根据)必须具有绝对的必然性,即对一切理性存在者有效。因此不能在人类的本性或人所置身的环境中寻求道德,而须先天地仅在纯粹理性的概念。

纯粹的道德哲学旨在寻求评价道德的至上标准。符合道德未必善,因为若非目的合乎道德而只是行为本身合乎道德则只是偶然的,偶然的行为不能成为绝对的善。而为了道德而发生=善。

沃尔夫的《普遍的实践性人类智慧》,研究的不是特殊种类的意志,而是一般意愿。而本书研究的是不须任何经验性动因、完全为先天原则所规定的纯粹意志。

与《道德形而上学》共同成为道德哲学的主要部分。是《道德形而上学》的先导与基础。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更为必要。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体现出纯粹实践理性与思辨理性的统一。

《道德形而上学》更通俗易读,且更具有对普通知性的适合性,因此将繁琐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独立成书是必要的。

普通知识——其原则(标准)的规定——其在这一标准下的应用。

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从通俗的道德哲学到道德形而上学——从道德形而上学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思维的普遍、必然的规律建立在来自经验的根据之上。

规律对所有思维有效且必定会得到演证。

只从先天原则出发阐明其学说的

责任的根据。

因此,定言命令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只按照你同时能够愿意它成为一个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去行动。 现在,如果能够把这惟一的命令式作为义务的一切命令式的原则,从它推导出所有这些命令式,那么,我们尽管尚未确定人们称为义务的东西是否在根本上是一个空概念,却至少能够说明我们由此所思维的是什么,以及这个概念想说明的是什么

义务的普遍命令式也可以这样说:要这样行动,就好像你的行为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普遍的自然法则似的

我也只能问自己:你能够也愿意你的准则成为一个普遍的法则吗?如果不能,这个准则就是应予抛弃的,而且这虽然不是因为由此你或者还有他人将面临的一种不利,而是因为它不能作为原则适于一种可能的普遍立法[...]

因为理性存在者全都服从这条法则:每一个理性存在者都应当决不把自己和其他一切理性存在者仅仅当做手段,而是在任何时候都同时当做目的自身来对待。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康德

康德

邓晓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早年当过插队知青和搬运工,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研究生,师从陈修斋、杨祖陶先生,1982年留校任教,1989年任教授,现为武大哲学学院外国哲学学科带头人,《德国哲学》主编。在德国古典哲学的翻译和研究上成就斐然,并积极介入中西比较和文化批判,创立了“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在学术界和思想界独树一帜。杨祖陶,1927年生。1945-1950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师从金岳霖、汤用彤、贺麟、郑听、洪谦诸教授。长期从事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培养了一大批知名专家和学者。是我国著名的康德黑格尔研究专家,也是业内公认的著名翻译家。著有<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欧洲哲学史稿》《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回眸——从西南联大走来的六十年》译著有《精神哲学》《耶拿体系1804-1805: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等。

康德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