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十五讲

作者:徐葆耕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27

顾文姬评分

5

3087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西方文学十五讲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纵横上下三千年,横跨欧美两大洲,涵盖了从古希腊至今西方文学发展的主要思潮及各个时期最具经典性的作家和作品,从心灵深层揭示了西方文学生生不息的运动历程。行文生动活泼,富于哲理,读者能从愉快的阅读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启发和对于当代人生存环境和意义的思考。本书系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每一种书都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但又不同于专业教科书,不是专业课的压缩或简化。重要的是能适合本专业之外的一般大学生和读者,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展学术的胸襟和眼光,进而增进学生的人格素养。本书系每一种选题都在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学问真正做活了,并能加以普及,因此对这套书作者的要求很高。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阻碍了向心灵底层的掘进 西方文学告诉我们灵魂中有光明与黑暗,并把人类已经积累的痛苦的摸索展现给我们,展现广阔、深邃、神秘的世界 基督教的忏悔传统——无所畏惧地探求心灵的真实

世界上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都具有两个以上由冲突而构成互补的源头

两大源头: 古希腊、罗马的神话艺术及文艺理论 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学及文化理论 六大思潮: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18世纪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19世纪和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20世纪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20世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

他们惊愕地发现太阳不过是一堆碎片以后。他们还会充满自信地去抨击黑暗吗?他们会不会感到恐惧,焦虑,绝望?在这种恐惧,焦虑和绝望的背后,是不是仍然期待着破碎的东西重新整合成为完整的太阳?当他们这样想的时候,又会嘲笑自己的幼稚,用幽默装点感伤和绝望。

关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我们需要说许多话来加以辨析。但如果不怕失之粗略,也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浪漫主义文学认为“生活应该如此”,现实主义文学则是“生活就是如此”。当你问雨果:《巴黎圣母院》中描写的乞丐王朝真的存在吗?雨果会回答说:我认为应该存在。如果你问巴尔扎克,你为什么在《人间喜剧》中把生活描写得那样黑暗污浊?巴尔扎克会回答你:因为生活就是如此黑暗、污浊。写《巴黎圣母院》时的雨果是浪漫派,而写《人间喜剧》的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者。

两大源头: ①古希腊、罗马的神话艺术及文艺理论; ②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学及文化理论。 六大思潮: 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②18世纪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③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④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⑤19世纪和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⑥20世纪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⑦20世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与对外观察都一样——一直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睡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人只能意识到他自己是一个种族、民族、党派、家族或社会集团的一员——只有通过某些一般的范畴而意识到自己。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对于国家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做客观的处理和考察成为可能的了。同时,主观方面也相应地强调表现它自己。人成了精神的个体,并且也这样认识自己。

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之间,我们女人是最不幸的。首先我们得用重金争购一个丈夫,他反会变成我们的主人。…而最重要的后果还要看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好丈夫,还是一个坏家伙。因为离婚对于我们女子是不名誉的事……一个男人同家里的人住得烦恼了,可以到外面去散散积郁,可是我们女人就只能靠着一个人。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一内心自省与对外观察都一样——一直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人只能意识到他自己是一个种族、民族、党派、家族或社会集团的一员一一只有通过某些一般的范畴而意识到自己。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对于国家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做客观的处理和考察成为可能的了。同时,主观方面也相应地强调表现它自己。人成了精神的个体,并且也这样认识自己。

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我无法接受和平,又无力进行战争, 我在害怕中有期盼,热得像火,冷得像冰。

啊!火炬远不及她明亮; 她娇然悬在暮天的颊上, 像黑奴耳边璨的珠环; 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 瞧她随着女伴进退周旋, 像鸦群中一头白鸽骗跹。

罗密欧:天上两颗最灿烂的星,因为有事他去,请求她的眼晴代替它们在空中闪耀。要是她的眼晴变成了天上的星,天上的星变成了她的眼晴,那便怎样呢?在天上的她的眼晴,会在太空中大放光明,使鸟儿误认为黑夜已经过去而唱出它们的歌声! 朱丽叶: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是变化无常的,每个月都是盈亏圆缺;不用起誓吧;或者要是你愿意的话,就凭着你优美的自身起誓,那是我所崇拜的偶像,我一定会相信你的。

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中去的路。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我安详地审视着过去的生活,审视着那骚动、纷扰和对知识的望,审视着自己那个到处营营逐逐,好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的青春。些秘密状况给我带来一种特殊的、不明确的、想象中的满足。我是怎样皮相地接触一些科学上的问题,然后又扔掉它们!那段时期我所写的一切又是渗透着一种什么样的卑下的满足!在所有人的和神的事业中我表现得多么地目光短浅!多少时光被我虚掷!一一这时光不是用于有益的思考和创作,而是用于情感和那只能夺走光的虚幻的热情。②

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中人与字宙的协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カ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歌德是这时代精神伟大的代表。他的主著浮士德,是人生全部的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 Spengler在他的名著《西土沉沦》中,称近代文化为浮士徳文化)。歌德与其替身浮德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求解决其问题,指出解决之道。所以有人称他的《浮士德》是近代人的圣经。

在我的心中啊, 盘踞着两种精神, 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 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以固执的官能紧贴凡尘; 个则强要脱离尘世, 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 哦,如果空中真有精灵, 上天入地纵横飞行, 就请从祥云瑞霭中降临, 引我向那新鲜而绚烂的生命!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与共。

他的两腮红红的,两目低垂着。他是一个18岁到19岁间的少年,表面看来,文弱、清秀,面貌不同寻常。他的鼻子好像鹰嘴,两眼又大又黑。在宁静的时,眼中射出火一般的光辉,又好像熟思和探寻的样子,但是在一转瞬间,他的眼晴又流露出可怕的仇恨的表情。

在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眼前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神秘地涌流着三注清泉: 一注是急速而狂烈的青春之泉, 它闪着光,发出喧响,在沸腾和弃流着; 一注是诗歌之泉,它用灵感的波涛 饮了那些在平静的草原上的放逐者; 最后一注泉——就是冰冷的忘怀之泉;它比一切都能更温柔地湿润心头的焦渴。

有的人以生存为满足。有的人却追求变化。满足于生存的人官运亨通,追求变化的人遭尽厄运,总是心烦意乱。求变化的人总是向满足于生存的人提供解释或说明理由,而单是生存的人所处的状况却启迪人寻找原因。我真希望每个人都理解我的这个想法。……如果我真够敏锐的话,我应该承认,求变化的声音正响在我耳边。够了!够了!求变化,求生存!打破心灵的沉睡!醒来吧,美国!

在拜伦死的时候,雨果有一篇纪念文章里讲到: 欧洲的诗人分成两类,一类,他们是以马内利(“救世主”),温存而强壮,坐在一辆霹雳和光明的车上周游他的王国;另一个则像倨傲的撒旦,当他从天国被贬谪的时候,拖带了一大群星星坠落而去。

人与人的这种高峰体验,最大量,最经常的,几乎每个人都有权利感受到的就是爱情的高峰体验。这种爱情的高峰体验,在莎士比亚的喜剧里有着非常优美的,充满了诗意的表现

在商品化的时代,文学失去信仰的依托,就像一个垂暮的男人失去了长相依傍的妻子,因此而变得神情恍惚,精神萎靡,行将就木。

所以,《圣经》并不是什么上帝的创造,也不是什么神的创造,它是一部苦难民族的心灵的记录。它记录了古代的希伯来人在长期的生活当中的自尊和自卑,自强和自慰。这是一个尚未得到科学思想武装的远古蒙昧民族的心灵的展示。

最伟大的人物永远通过一个弱点与他的世纪相联系。伟大的人物通过他的伟大之处,他的优点来显示他高于时代之处,而通过他的弱点来和这个世纪相联系,反映这个世纪的特点。

现实主义作家像外科医生解剖人体那样,科学而细致地考察剖析人的内心宇宙与外部环境,种族,历史,文化氛围的相互关系;理性,情感和意志的关系;个性,气质乃至深层意识的运行规律;其作品像人体解剖图那样描绘出完整而多样的内心世界体系。

托尔斯泰不仅洞悉瞬间的内心世界流动的隐秘过程,而且意识到这种流动的意识是多层次的。表情与内心,表层意识与内层意识,内层意识与深层意识之间交互作用,形成瞬间意识活动的四度空间。

“最伟大的人物永远通过一个弱点与他的世纪相联系。”伟大的人物通过他的伟大之处、他的优点来显示他高于时代之处,而通过他的弱点来和这个世纪相联系,反映这个世纪的特点。

西方文学十五讲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徐葆耕

徐葆耕

徐葆耕,1937年生于北京。现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兼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1982年创作电影剧本《邻居》(合作),据此拍成同名影片获金鸡奖和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后又创作电影剧本《普通人家》(合作)等4部,撰写电影研究论文多篇,在清华大学开设“西方文学思潮与作品”、“电影创作论”、“基础写作”等课程,曾获北京市教学优秀一等奖。理论著作有《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释古与清华学派》,编著有《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等。

徐葆耕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