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道存--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散论
目击道存--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散论内容简介
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的《目击道存: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散论》一书,是作者最近三年来对世纪之交的文化现象关注与研究而形成的一部文集,论著从一个更大的文化视野即“他者”语境出发,对“自我”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前提加以审理,并且对中国20世纪文化理论和文化研究的新发展做出了新的阐释,为当今90年代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视角。自我定位问题,包括自我知识和自我立场的反省。强调自我立场、自我身份并不意味着拒斥甚至放逐西方、置西方于我们的视野之外。如果一味的站在中国本位立场上看问题,会使我们因视野的狭窄而丧失对这个“现代”乃至“后现代”的社会阐释的权利和可能性。所以自我与他者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只有从二者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弄清自我与他者的多重复杂关系,才能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论著的上篇主要就是从“他者”语境着手对20世纪西方的审美性哲学或曰“哲性诗学”进行剖析和研究。诸如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理论(梅洛―庞蒂)、解释学的文本理论(利科尔)、权利话语与文化理论(福科)、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查理・勒翰和卡瑞利・伯特)等作了深层次的阐释;对全球化消费中的传媒话语问题、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范式和基本特点以及后现代文化的阐释焦虑问题、海外汉学家的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理论加以深入的研究。下篇则从对西方文化理论语境的审视回到中国问题上来。分别对知识分子的言说与写作、当代文化视域中的“人的问题”的再审视、中西文化的交汇点、现代知识分子的分代、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出场、民族主义与全球化、新世纪的“中国形象”等问题进行了审理和价值评判。论者从文化理论和文化批评的角度出发,从公共空间和个体伦理的关系入手,审理世纪末的各种错综复杂的文化问题,试图从自我审视他者,从他者定位自我,从自我融摄他者,从他者创生新的自我。这部著作有以下几个特点:在审视现代西方文化理论语境时,不做包罗万象的哲学话语和诗学问题的“宏伟叙事”,不面面俱到的对每位有影响的大师的思想做出研究,而是在当前主要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思潮中就部分问题加以透视和对话,找到时代精神更叠演变的“思想性”问题并加以清理,清晰的勾勒出西方思想语境的多元景观。“现象学追问”与“解释学逻辑”已然成为二十世纪人文科学的基本方法和文艺理论批评的重要原则。论者注重对在学界重视不够的理论家进行介绍,诸如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中的知觉、肉身化问题、艺术的当代意义及语言问题,以及利科尔的从解释学角度来阐释文本的意义和文本解释的适用性和疏
目击道存--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散论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