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

作者:玛利亚・蒙台梭利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5

顾文姬评分

5

47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童年的秘密内容简介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儿童自身具有某种东西,一旦被发现它就能帮助成人解决他们自己的个人和社会问题。正是这个东西,能为新的儿童研究科学奠定基础,从而能极大地影响整个社会。

“儿童是成人之父”。成人所有的力量都来自那委托儿童完成秘密使命的潜能。

儿童就像弥赛亚,他降临到堕落的人间,是为了引导他们返回天国。

当一个新的生命诞生时,它自身包含了神秘的主导本能,这将是它的活动、特性和适应环境的源泉。

也有其物种所特有的心理潜力

可以在自身的行为方式中立即看出来,而是会深深地隐藏着,不立即表现出来。他并不受在非理性的生物中同样可以发现的那种预定的本能的支配,这个事实恰恰表明它有较广泛的活动自由。

儿童有一种特殊的内在活力,它能使儿童以惊人的方式自然地征服对象;但如果儿童在他的敏感期里遇到障碍而不能工作,他的心理就会紊乱,甚至变得乖戾。 儿童敏感期的脾气是他们的需要未得到满足的外部表现,表现了对某种危险的警觉,或感觉到某些事情处置不当。只要有可能满足需要或消除危险,这种外部表现也就消失了。人们时常可以看到,儿童在经历了一种似乎是病态的激动不安状态之后突然平静下来了。

从儿童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很精确。由于我们对细微末节不感兴趣,他就认为我们迟钝和麻木。如果儿童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肯定会告诉我们,他极不信任我们,正如我们不信任他一样,这是因为我们各自的思维方式彼此是如此的不相干。 这就是为什么儿童和成人不能相互理解。

成人 行走是要到达某种外在的目标,结果他直接走到那里。他有稳健的步伐,这种步伐几乎是机械地带着他前进。相反,婴儿的行走是为了完善他自己特殊的功能,结果他的目的是他内在的某种创造性的东西。他步履缓慢,还没有一种有节奏的步伐,他还不能使自己的步伐趋向某种外在的最终目的。

儿童想要去扫地、洗碟子或洗衣服、倒水、洗澡、梳头、穿衣,等等。儿童的这种天赋倾向可称作“模仿”。但是,这种表述并不确切,例如,它不同于猴子的模仿行为。儿童的建设性活动有一种精神起因,它们具有一种智慧的性质。认识总是先于活动。当一个儿童要做某件事时,事先他已经知道这是什么。他看到另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他就渴望自己去做。

就词汇的运用而言,儿童并不像鹦鹉。他不仅仅模仿声音,而且能运用他已经获得的和储存起来的知识。儿童的模仿绝不仅仅是机械的。如果我们要更深入地理解儿童的活动和他跟成人的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一个成人如果不理解儿童需要运用他的手,不把它看成是工作本能的第一次展现,就可能成为儿童发展的障碍。这并不能都归咎于成人的一种防御心态。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成人注意的是他的行为的外在的终极目的,他是根据自己的理智观点来确定采用何种手段。

在童年期当儿童开始意识到自我,他的感官处于一种创造性的状态时,他特别容易受到暗示。在这个时期,成人能够悄悄地潜入儿童之中,用他的意志激发儿童的意志,使儿童产生变化。 在我们的学校里,我们发现,如果我们过分热情或者用夸张的动作给儿童示范如何做某些事情的话,儿童自我思维和判断的能力就会受到压抑。

儿童对暗示的敏感性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内在敏感性的扩张,而内在敏感性能帮助儿童心理的发展,并可以称之为“对环境的热爱”。

在我们的学校里可以发现,一个正常的儿童是有点新奇的。这种儿童被他所看到的物品激发起来,但能掌握这些印象,结果他就能充分运用它们。自我控制和有节制的活动才是有价值的。 对个人来说,有能力用一种审慎的和沉思的方式行动实际上是正常的。这是一种内在纪律的标志,表现为一种有条不紊的外部行为。当缺乏这种内在纪律时,他个人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活动,而受到另一个人的意志所支配,或者就像漂泊的船一样成为外界影响的牺牲品。

他人的 意志很难产生训练有素的行为,因为这种外在的影响并不能为这种活动创造必不可少的组织。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可以说个人的人格被分裂了。 当儿童陷于这种情景时,他必然会与成人争吵。儿童的心灵是模糊的,尚未得到发展,他表现的方法是杂乱无章的,可以说,他似乎成了自然力的牺牲品。

运动是使自我跟客观现实建立一种明确关系的惟一真正途径。

儿童是一个发现者。在寻求他自己的适宜形式方面,他是一个尚未定型的和有灿烂前景的人。

教育 生活本身的基本目的就是,一个有理性的人应该如此掌握他的运动工具,使得他的活动不仅仅受感官刺激的本能反应所支配,而且也受理性本身的支配。如果一个人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动物可望达到的那种人格的统一。

儿童发脾气和反抗,只是儿童创造性的冲动和他所爱的那个成人并不理解他的需要之间一种生死存亡的冲突的外部表现。当儿童不服从或发脾气时,成人应该始终想到这种冲突,并力图把它看做对儿童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某种未知的生命活动的一种防御。

儿童每次的淘气都是某种根深蒂固的冲突的外在表现,这种冲突不能解释为儿童与不适应环境之间简单的防御冲突,而应该理解为儿童寻求一种更高品质的表现。

这个新的教育体系被广泛地讨论,特别是涉及到儿童和成人角色的颠倒——教师没有桌子,没有权威,几乎没有教学,而儿童是活动的中心,可以自由随意地到处走动,选择他自己的作业。有人把这看做一种乌托邦,而其他的人把它完全看做一种夸大。

另一方面,其他一些革新措施得到赞同并被接受:一些跟儿童的身体相适应的物体、明亮的教室、装饰着花朵的低矮的窗户、仿制现代家庭的家具的微型家具、小桌子、小扶手椅、漂亮的窗帘、儿童可以方便地打开的小橱以及橱内存放儿童可以随意使用的物品。

有人认为对儿童作实际的观察,就能使我们得出惊人的结论,即儿童拥有一种神秘的本性,对这个真理的直觉使我们构想出一种特殊学校和特殊的教育体系,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对某种仍然未知的东西作观察是不可能的。一个人通过一种简单的直觉,认为儿童拥有两种本性,并且企图用实验把它们展示出来,这也是不可能的。

目前来说,困难的是发现新的东西(即儿童的这种能量,九五注),更困难的是使我们自己相信我们所发现的东西的真实性,因为在新东西面前我们的感官大门却是关闭的。

比较好的办法是,把儿童放在稍微倾斜的平面上,这样他就能看到周围的一切。更好的办法是,把儿童放在花园里。在那儿,他会看到鸟、花以及微微摇动的小草。 儿童应该在不同的场合都被放在一个地方的同一位置上,这样他就可以重复看到同样的东西,并学会如何识别这样的东西及它相应的位置,学会如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

……必须承认,儿童生命中某一个时期的快乐就在于在适当的地方找到相应的东西…… 这一切表明,大自然已经赋予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性。这是一种内在的感觉,它能区分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物体本身……正是在童年时期,人们学会了如何在将来生活中指挥和引导自己。在敏感期里,大自然所赋予他的第一个本能是与秩序有关,这就如大自然给予人类一个指南针,让他们去适应世界……人的智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儿童敏感期打下的基础之上。

儿童天生喜欢行走和到处跑动。滑梯上总是挤满了儿童,他们登上登下、爬来爬去。贫穷家庭的孩子,能在街上跑来跑去毫不费力地躲开车辆,甚至能坐在汽车或卡车的窗柜上。尽管这是危险的,但他们却不会像富家子弟那样由于羞怯而变得迟钝,甚至最后变得懒惰起来。这两种儿童在他们的成长中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帮助。贫穷的孩子被抛弃在大街这种危险的成人环境中,而富家子弟在同样的环境中,却受到太多的限制和障碍,成人还美其名曰是为了保护孩子。 儿童在他长大成人进而使人类得以延续的过程中,应验了弥赛亚的一句话:“无所适从”。

儿童恢复了正常、自然的状态,与一个特殊的因素有关,这个因素就是他能专注于某些使他与现实环境相接触的体力活动。也许我们可以下这样的结论:导致儿童偏离正轨的根源只有一个,即他在成长时期处于一个有害的环境中,使他无法实现他原始发展的计划,因而无法在“实体化”的过程中发挥出他潜在的能量。

是的,当儿童屈服于成人时,这表明成人已经不再娇惯孩子了,但这时他却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并使他的自然发展走入了歧途。

童年的秘密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玛利亚・蒙台梭利

玛利亚・蒙台梭利

1870年生于意大利,是家中推一的独生女。1896年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1907年在罗马创办了第一所新型幼儿学校;“儿童之家”。从此确立了系统化、科学化的蒙氏幼教法以儿童的德要为依据并予以诱导,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成长又被称为“实验教学法”在英国和中国台湾被称为“发现教学法”。蒙台梭利一生视儿立为中心,将儿童教育视作伟大的社会运动。不断探索、著述和讲学。蒙氏幼教法也快速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使之成为20世纪儿立教育最直要的、影响深远的改革家。 1929年她于荷兰创建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I)。二战期间在印度讲学、研究与写作。二战结束后回到欧洲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宜布其为”教育和世界和平的伟大象征”。1952年。蒙台梭利逝世于荷兰。今天其思想和方法已在全世界范国被认可或采用深刻地影响管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台核利协会,蒙台梭利训练中心、儿童之家遍布全球,蒙台梭利幼教经典丛书被全球110多个国家的家长和学校教师所尊奉与采用,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玛利亚・蒙台梭利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