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美学
华夏美学内容简介
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源在于非酒神型的礼乐传统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包含的矛盾,早已蕴涵在这个传统根源里。从而,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等的关系,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成为华夏美学的重心所在。作者渐次论述远古的礼乐、孔孟的人道、庄生的逍遥、屈子的深情和禅宗的形上追索,得出结论:中国哲学、美学和文艺、以至伦理政治等,都是建基于一种心理主义上,这种心理主义不是某种经验科学的对象,而是以情感为本体的哲学命题。这个本体,不是上帝,不是道德,不是理智,而是情理相融的人性心理。它既“超越”,又内在;既是感性的,又超感性,是为审美的形上学。此修订插图本,是作者在《美学三书》的基础上,对全书文字作了新的订正,插图的选配侧重中西比较,以凸显华夏美的非酒神型特征。
热门摘录
原始的图腾舞蹈把各各本来分分散的个体的感性存在和感性活动,有意识地紧密连成一片,溶为一体,它唤起、培育、训练了集体性、秩序性在行为中和观念中建立,同时也就是是对个体性的情感、观念等等的规范化。而所有这些,又都是与对虚构的神灵世界的法术支配或崇拜联想连在一起的。其中既包含智力活动的萌芽,同时却又更是本能情感的抒发和宣泄。
如 Clifford Geertz所指出,“没有文化模式,即有意义的符号组织系统的指引,人的行为就不可控制,就将是一堆无效行动和狂暴情感的混杂物,他的经验也是模糊不清的”
有人认为, 西方传统以理性作为人兽之分,中国则以“道德的理解”来做划分标准。这种所谓的道德的理解,实际既是前述对人性做外在塑造和规范的非酒神型的礼乐传统,被孔子和儒家外在化为对人性自觉和人道情感的本体追求。通俗地说,这是强调从内心来自觉建立一种完美的主体人格。这种建立虽需通由上述世俗的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来展露,但记忆和艺术在这建立中却又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
“味”同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发展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并一直影响到今后决不是偶然的。根本的原因在于味觉的快感中已包含了美感的萌芽,显示了美感所具有的一些不同于科学认识或道德判断的重要特征。首先,味觉的快感是直接或直觉的而非理智的思考。其次,它已具有超出功利欲望满足的特点,不仅仅要求吃饱肚子而已。最后,它同个体的爱好兴趣密切相关。这些原因,使得人类最初从味的快感中感受到了一种和科学的认识、实用功利的满足以及道德的考患很不相同的东西,把“味”与“美”联系在一起。
这是“A而非A±”即“中庸”的哲学尺度,即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亦即“温柔敦厚”。也就是说,这个标准尺度所要求的,是喜怒哀乐等内在情感都不可过分,过分既有损于个体身心,也有损于社会稳定
也正因为以美的形式为塑造目标和标准尺度,忠实于描写现实事物图景的课题便毋宁处在外在的从属位置。即使现实图景的课题,也予以形式的美化。例如在京剧中,醉步也要美,百衲衣也要美,…而许多直接引动情感官能的过分刺激或憎恶的事物图景,如流血创伤、死尸白骨、战争恐怖、苦难现实、强奸凶杀…便经常被排斥在外或基本避开。民族精神(非酒神型)与艺术特征(美)相应对照地表现了这一共同点。可见,华夏艺术和汉族人民追求“美”的习惯心理,是由来已久了。
所以中国山水画中的大自然既是本色的,又是人间的,它是充满了烟火味的温暖的大自然。与西画常以农田风景、风车平原、旅游野宴以及骇人雷电等等具体的享受自然拥有自然(人的财产)、征服自然或自然威力(显示神意)不同,中国山水画没有人对自然的征服、占有,所以它常是本色的自然,也没有自然对人的压倒,所以它常是人的自然。它总有樵夫渔父、小舟风帆、茅亭酒招、行人三两。那种真正荒凉的大漠河泽、与人无干的巨大空旷、恐怖威吓的风雷闪电、紧张冲突的戏剧景色、悲剧氛围,则非常罕见。
正是由于这两种结构之间的相似性,オ使得一幅画、一支歌或一首诗与一件普通的事物区别开来,使它们看上去像是一种生命的形式,而不是用机械的方法制造出来的
华夏美学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