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作者:万绳楠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48

顾文姬评分

5

340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内容简介

此书是作者整理了陈寅恪老的笔记而成。它虽然不能把陈老师的精彩论述,一一如实地反映出来,但我想这部笔记的发表,对于研究陈老师在近代史学上地位与贡献,对于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将能起到它的作用。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是不同的。不同处在于:河内司马氏为地方上的豪族,情家的信徒:魏皇室谁县曹氏则出身于非家的族魏、晋的兴亡递炮不是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儒家豪族尚奢侈,曹操尚节俭,只是曹操与儒家豪族对立的一个侧面。曹操要在汉未取刘氏皇位而代之,最为重要的是要摧破儒家豪族的精神堡全,即汉代传统的儒家思想,然后才可以获得成功。

曹操三令,大旨以为有德者未必有才,而有才者,或负不仁不孝、贪诈的污名。这是明白宣示儒家豪族自来所道奉的金科玉律并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据,汉征辟制度的标准儒教已经完全破产,不可依据。三令标明了曹操政策之所在一一标准是オ,不是道德令的颁布,是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的个大变革,并非仅止是为了求オ于一时。如果深入一步,联系曹操的阶级出身来考察,就可知曹操出身阉宦家庭,而阉宦之人,在儒家经典教义中不能占有政治上的地位,若不对此不两立的儒家教义摧陷廓清,则本身无以立足,更无以与儒家豪族人物如袁绍之辈相竟争。

“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这说明要摧陷廓清豪族儒教教义的曹操,转而求以法术为治。所以他重刑。陈琳檄文所说“细政苛惨,科防互设”,反映的是儒家豪族对曹操重法术的看法。好法术可以说是曹操鄙弃儒术的一种必然结果。

司马氏所以能够夺取到曹氏的政权,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司马懿的坚忍阴毒,远非汉末同时儒家迁缓无能之土所能比。 二是司马氏父子得到了豪族强民的支持。曹操对豪强是抑制的。 三是一些寒族出身的官吏,崇尚与曹氏相同,本属曹氏一党,但后来却改变政治立场,站到司马氏一边。……像杀高贵乡公曹髦,这对于服膺儒教,标榜君臣名分的儒家豪族的代表司马昭来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贾充是司马氏及豪族的大功臣,他既为司马氏夺取君权扫除了最后一个障碍,又为司马氏保全了儒家名教信徒的美称。

司马氏所以能夺取到曹氏的政权,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司马懿的坚忍阴毒,远非汉末同时儒家迂缓无能之辈能比。 二是司马懿父子得到了豪族强民的支持。

吴、蜀两国统治者的阶级性不同。蜀汉与曹魏固然是死敌,但曹操出身于寒族,以法术为治。刘备虽自云汉朝的宗室,可是渊源既远,又不能记其世代之数,实亦等于寒族。诸葛亮为诸葛丰的后代,是世代相传的法家。以故蜀汉与曹魏施政之道正复相同。蜀汉境内无强宗大族的汉人组织。吴国的情势则大大不然,孙吴政权是由汉末江东地区的强宗大族拥戴江东地区具有战斗力之豪族,即当时不以文化见称的次等士族孙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从而组织起来的政权。故孙吴政治社会的势力完全操在地方豪族之手。以故孙吴与西晋施政之道又有类似之处。

张悌说的“民”,指豪族强民;张悌说的“烦苛”,指曹操“重豪强兼并之法”。所以,“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张悌说的“平惠”,指司马氏承继袁绍“以宽济宽”、“使豪强擅恣”。所以,曹氏“失民”,而对司马氏说来,则“民心归之”。自曹爽、夏侯玄及其党羽被杀之后,魏都洛阳已无曹氏势力,所以,“准南三叛(王凌、丘俭、诸葛诞)而腹心不扰”。到准南三叛先后被司马氏父子平定,地方也无曹氏的势力,所以,司马昭杀高贵乡公曹髦,“四方不动”。(P14)

西晋政权的出现,表明儒家贵族最终战胜了非儒家的寒族。西晋政权是儒家豪族的政权、政治社会道徳思想与曹操时期不一样了,与曹操以前的东汉,则有相通之处。西晋统治者标榜儒家名教,中正以“品”取人,品指“行性”,即指儒家用来维系名教秩序的道德标准。而豪族与儒门是同义词,因此选举变成“门选”。门选起着巩固豪族统治的作用。唯オ是举的时期过去了。又西晋豪族以奢靡相高,崇尚节位的时期也过去了。司马晋与曹魏的统治是很不相同的,原因就在统治者社会阶级的不同。(P19)

吴、蜀两国统治者的阶级性不同。蜀汉与曹魏固然是死敌,但曹操出身于寒族,以法术为治。刘备虽自云汉朝的宗室,可是渊源既远,又不能记其世代之数,实亦等于寒族。诸葛亮为诸葛丰的后代,是世家相传的法家。以故蜀汉与曹魏施政之道正复相同。蜀汉境内无强宗大族的汉人组织。吴国的情势则大大不然,孙吴政权是由汉末江东地区的强宗大族拥戴江东地区具有战斗力之豪族,即当时不以文化见称的次等士族孙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从而组织起来的政权。故孙吴政治社会的势力完全操在地方豪族之手。以故孙吴与西晋施政之道又有类似之处。(P22)

魏晋社会统治者的阶级是不同的。不同的是:河内司马氏为地方上的豪族,儒家的信徒;魏皇室谯县曹氏则出身于非儒家的寒族。魏晋的兴亡递嬗,不是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寒族的胜败问题。

原因便在南北士族所联系的事物的不同。一个主要与农村、土地、宗族相联系,一个主要与城市、商业相联系,宗族则已分解。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是不同的。不同之处在于:河内司马氏为地方上的豪族,儒家的信徒;魏皇室谯县曹氏则出身于非儒家的寒族。魏、晋的兴亡递嬗,不是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司马氏所以能夺取曹氏的政权,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司马懿的坚忍阴毒,远非汉末同时儒家迂缓无能之士所能比。 二是司马氏父子得到豪族强民的支持。 以司马懿父子的坚忍阴毒而又有豪族强民的支持,夺取曹氏政权就具备了极大的可能性。 三是一些寒族出身的官吏,崇尚与曹氏相同,本属曹氏一党,但后来却改变政治立场,站到司马氏一边。而司马氏在夺权问题上,在某些方面,也很需要借助于他们。

在清华研究院时期,陈老师对教学的高度负责精神,也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是,陈老师的眼睛已经失明,年龄也接近六十,可是每周如常授课。在我的记忆中,陈老师一堂课也没有缺过。对于能提出问题的学生,他非常欢喜。学生如果有一得之见,他总是热情扶植。陈老师说过:要多读书,基础一定要厚;要会思索,发前人之未发。这些话至今仍在我的耳畔回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末丞相,封魏王。知人善察,雅兴节俭。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摘要》;所造新诗,慷慨悲凉,与子曹丕、曹植被后人称“三曹”。

儒家豪族服膺的儒家的名教。之所以重孝,是因为根据儒家的教义,修身治家的道德之法,亦适用于治国平天下。所谓“国身通一”“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是也。名教之大者莫若君臣,孝于亲才能忠于君。因此,以孝友礼法见称于宗族乡里,就成了儒家豪族人物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山涛(205-083)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西晋吏部尚书、司徒。器识宏达,贞慎俭约。王戎称其为“璞玉浑金、人莫知其器”。早年孤贫,性好庄老,与嵇康、吕安、阮籍等交游,为“竹林七贤”中年纪最长者。山涛与司马懿之妻有中表亲,年四十,始为郡主簿,高平陵事变之后,隐身不交世务。后又依附司马氏,仕途顺达。曾典选职多年,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

这次徒民,目的与徙燕、白马、淮南民,不以民资敌有所不同。据《张既传》,或 者是“以实长安及三辅”,或者是“以充河北”。不以民资敌,是战争的需要;“以实”、“以充”则是因为“魏初人寡”,需要充实。徙民以充实人少的地方,既然是曹魏的政策,那么,戎狄自动进入人少的地方,如郭钦所云西北诸郡,自然也就不会受到干扰。魏晋南北朝的大变动,即由人口迁徙问题引起。人口的徙动,为魏晋南北朝三百年来之大事。汉开其端,曹魏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

可知魏文帝时,从冀州(治魏郡邺县)被徙至河南(三河之一)一地的士家,即有五万户之多。魏文帝的目的在充实河南之地。徙士家以充实某地,是曹操徙民以充实长安、三辅、河北等地的一个发展。从此士家加入了人口徙动的行列。

北方大姓有它自己的传统的社会阶级观念和一整套系统的齐家治国思想。

但是,如果大族们在科举制度下顺风顺水,又是如何被淘汰的呢?因为与政权的关系捆绑地太过于密切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个大族的荣辱完全取决于考试的高下,如果大族在几个世代之内无法取得高位,就会在氏族谱系中被除名。而且大族的机会只在京师,大族们想要取得功名,就必须切断与地方的联系。那些残留在地方的田产,那些亲缘,只能越来越疏离,最终断绝。那么在乱世风雨中,大族唯一能够依托的就只有朝廷了。

州郡由皇帝控制,封国属于诸王。“ハ王之乱”所以乱到西晋灭亡,就是因为皇帝控制的州郡无武备,而封国则有军队。山涛死前,封建制度已经实行。他说为国者不可以忘战,州郡不宣去兵,是看到了诸王一且发动战争,朝廷将无法控制。

《王伦传》谓孙秀与赵王伦“并惑巫鬼,听妖邪之说”;且谓孙秀“家日为淫祀,作厌胜之文”,已可证其为天师道信徒。《孙恩传》又说孙恩为孙秀之族,世奉五斗米道”,以“世奉五斗米道”之语推之,孙秀自当与孙恩同奉一教。 《孙恩传》谓孙氏为琅邪人,赵王伦、孙秀之奉天师道,与琅邪这个地区颇有关系。

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是不同的。不同处在于:河内司马氏为地方上的豪族,儒家的信徒;魏皇室谯县曹氏则出身于非儒家的寒族。魏、晋的兴亡递嬗,不是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儒家豪族服膺的是儒家的名教。之所以重孝,是因为根据儒家的教义,修身治家的道德方法,亦适用于治国平天下。所谓“国身通一”、“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是也。名教之大者莫若君臣,孝于亲才能忠于君。因此,以孝友礼法见称于宗族乡里,就成了儒家豪族人物的一个明显的特征。

儒家豪族尚奢侈,曹操尚节俭,只是曹操与儒家豪族对立的一个侧面。曹操要在汉末取刘氏皇位而代之,最为重要的是要摧破儒家豪族的精神堡垒,即汉代传统的儒家思想,然后才可以获得成功。

僧侣或沙门不拜俗。一不拜父母,二不拜皇帝、王者、官长。前者为社会问题,后者为政治问题。不拜父母不合中国的习俗,唐华严宗圭峰大师宗密故疏《盂兰盆经》以阐扬行孝之义,缓和矛盾……然而,同佛教徒疏《盂兰盆经》,在行孝上作出解释、让步一样,在“忠”字问题上,佛教徒也必须作出解释。不然,中国的君主政治将难容忍佛教的存在

胡族与胡族之间的融合让位于胡汉之间的融合,以低于区分民族将让位于以文化区分民族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