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笔记英华
中国历代笔记英华内容简介
简 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非凡的地位。苏东坡生活在北宋新旧两党争斗最为激烈的时代,一生都处在政治斗争旋涡的中心,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历经浮沉,备受磨难,但又矢志不渝。他豪放旷达,轻财重友。他的朋友中有诗人、大臣、和尚、隐士、药师、酒店老板、市井常人和不识字的农妇。他多才多艺,诗词歌赋书画,无所不精。他是著名书画家,“宋四家”之一。他的随便一张便条也被人收藏并作为临习范本;他开拓了“士人画”新风,使中国画艺术独具一格。但他最富盛名的还是文学。他改变了“宋词”的格调,使这种限于描述相思的体裁成为描写佛道和人生哲理的工具。其《大江东去》,历代传诵,妇孺皆知。在散文方面,他几乎达到了难以企及的完美境界。20岁时,宋代文坛宗主欧阳修看了他文章之后便慨叹:“更三十年,无人道着我也!”后来,苏东坡果然文名大炽,主盟文坛,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与唐代文学大师韩愈并举,在文学史上享有“韩潮苏海”的美誉。即使是表状之类的公文,苏东坡也写得别具风采。神宗皇帝的一位侍从曾说,每次皇帝吃饭时放下筷子,那一定是读苏东坡的表状。除了诗文创作外,苏东坡还留下了一定数量的笔记、小品,或述史,或记事,或言灵异,皆涉笔成趣,清新自然,成为笔记文学中的精晶。这些小品大多收录于《东坡志林》中。苏东坡是随着他步入政界而登上文坛的。宋仁宗嘉�元年(公元1056年),苏东坡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老泉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并同登进士第,誉满京城。他的文章受到主考官欧阳修赏识,因此成了当时文艺界名人。其后苏东坡和弟弟被提升为官吏,但他们并未到任,而是留在京城准备制科考试。制,是皇帝的命令。制科考试日期不定,而且由皇帝特别下诏举行,因此比进士考试难得多。苏东坡成绩优异,为“上考”即考人第三等。自宋初以来,除苏东坡外,只有一个人取得过这样的成绩。苏东坡被授予大理评事、签判凤翔府亦即知府助理,职责是分管司法。王安石掀起变法运动时,苏东坡正在京城任职,但他反对变法而主张整顿吏治。他的意见没有得到重视,于是请离京师,到杭州做了一名通判。这使他有机会体察民情,看到了王安石的“社会改革”给农民造成的不良后果,写下了讽刺新法的诗篇,因此为他自己埋下了祸根。杭州任满,他请调山东,只是想与弟弟靠近些。朝廷命他为密州知州。他到任后即上书丞相,批评某些官吏报喜不报忧的无耻行为,如实报告了灾情,
中国历代笔记英华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