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内容简介
该书前8章专言经子,颇多新意。如以“阶级之觉醒”论先秦诸子,以“个人之发现”论魏晋玄学,以“大我之寻证”论宋明六百年之理学,不乏真知灼见。该书第九章专论清代考据之学,常有精辟之论,时人有“竟体精深”的评价。全书最后一章为最近期之学术思想。该书是一本学习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入门读物,出版后广为流传。
热门摘录
余论先秦子学,为“阶级之觉醒”,魏晋清谈,为“个人之发见”,则此六百年之理学,亦可以一语括之曰:“大我之寻证”是已。
夫至對於國種,生不甚愛惜之念,與深惡痛疾之意,而唯求一變以為快者,則其救國保種之熱忱既失,而所以為變者,亦不可問矣。「三民主義」之精神,始終在於救國,而尤以「民族主義」為之綱領,民權、民生,皆為吾中華民族而言。使民族精神既失,則民權、民生,皆無可附麗以自存。所謂民有、民治、民享者,亦惟為吾民族自身而要求,亦惟在吾民族自身之努力! 捨吾中華民族自身之意識,則一切無可言者。此中山先生革命精神之所在,不可不深切認明者也。
僖公十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先陨而后石,何也?陨而后石也。于宋四竟之内曰宋。后数,散辞也。耳治也。是月,六鶂退飞过宋都。是月也,决不日而月也。六鶂退飞过宋都,先数,聚辞也,目治也。子曰:石,无知之物,鶂,微有知之物。石无知,故日之;鶂微有知之物,故月之。君子之于物,无所苟而已。石鶂犹且尽其辞,而况于人乎?故五石六鶂之辞不设,则王道不亢矣。(《谷梁传·僖公十六年》)
日知錄:公、穀二傳,相傳受之子夏。然而齊、魯之間,人自為師,窮鄉多異,曲學多辨,其穿鑿以誤後人者亦不少。且如隕石於宋五,六鶂(左氏、公羊作鷁)退飛過宋都,此臨文之不得不然,非史云五石,而夫子改之石五。史云鶂六,而夫子改之六鶂也。穀梁:“後數散辭也,先數聚辭也。”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其散辭乎?“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其聚辭乎?“初九潛龍”,後九也。“九二見龍,先九也”。世未有為之說者也。
故说经之有门户,自三传始。而图书之辩,于后为烈。迷山雾海,使学者惶惑沉溺于其中,更不知孔学之真相,则经生儒者之过也。
本書於民國十五年夏開始編著,隨講隨錄,成七章;以兵亂輟講而止。後三章於十七年春續成。前七章講於無錫江蘇省立第三師範,後三章講於江蘇省立蘇州中學。
此稿成於三十年前,迄今回視,殆所謂粗識大體,未盡精微者也。
禮樂應時而變,魏文侯聽古樂,則昏昏欲睡。莊子稱古今之變,猶猨狙之異周公。孔子不云乎:「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今使考索孔子當時玉帛鐘鼓之制度法數,而曰我將以復孔門之禮樂,則又經生儒者之過也。綜上以言:孔子以前未嘗有六經,孔子亦未嘗造六經。言孔子者,固不必專一注重於後世之所謂六經也。
自孔子以下學者精神所注,莫非討論人類政治與生活之兩問題。其他論點,則均本此而引伸。必明此乃始可與語先秦學術之真相矣。
《文史通義》:以吏爲師,三代之舊法也。秦人之悖於古者,焚詩、書而僅以法律爲師耳。…… 章氏之論,知秦政之爲復古,而不知古之不足復。知三代政教之合一,而不知學術之進步,正在其能脫離政治而獨立。是可謂得其事而未當其理者也。
焚書起於博士之議政,豈有博士所職概置不焚之理?……王充謂秦人焚書,僅焚五經,不及諸子,其說最可信。……然百家雖未盡燬,亦不許民間私藏,必博士官乃得有之。
學術之道,或反而求之於己,或推而尋之於人,「今」「古」之爭,遂若循環而無端。
<原文开始>自宋言之,當時所謂學術思想者,惟道院而已耳,惟禪林而已耳。蓋儒術衰歇,自晚漢而已然。雖以傳統尊嚴,制科所在,註疏詞章,僅爲利祿。粗足語夫學問之真者,轉在彼而不在此也。惟長生久視之術,既渺茫而莫驗,涅槃出世之教,亦厭倦而思返,乃追尋之於孔孟六經,重振淑世之化,陰襲道院、禪林之緒餘,而開新儒學之機運這,則所謂宋明
☰ 古天字,☷ 古地字,☴古风字,☶古山字,☵古水字,☲古火字,☳古雷字 ☱ 古泽字,犹如文字之有会意。如䷃于山下有泉,䷰为泽中有火之类,引而伸之犹如文字之有假借。八卦之兴,本在游牧之世。今设推想:有一队牧人,远出游牧,路经山野,其地旱峭,偏觅水泉,得之山上。此队人愿念同族后队,接踵便至,乃于山下愿处,作一记号䷞,山上有泽。则后人到此,便知水在山上,迳自攀登。
蓋五百年來之大乘佛教,其發揮完全,組織圓密,逐步進展,以至於盛極而轉衰。 天台、華嚴諸宗,逮於唐末,均遽消滅。唯淨土念佛修行,流傳於愚夫愚婦之間。 唯禪宗以其不著言語、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見性成佛為教義者,獨光昌盛大。 衍及宋明,益滔滔披靡天下,理學諸儒,援以說經,而孕儒學之新生焉。
葉水心曰:「周孔以建德為本,以勞謙為用,故其所立,能與天地相終始,而吾身之區區不預焉。」
国学概论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