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导论

作者:钱穆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41

顾文姬评分

5

1355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中国文化史导论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学大师钱穆继其《国史大纲》后,首部系统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看法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书中就通史中有关文化史一端作导论。故此书当与《国史大纲》合读,方能获得著者写作之大意所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虽主要在专论中国方面,实亦兼论及中西文化异同问题。钱先生对中西文化问题之商榷讨论屡有著作,而大体论点并无越出《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所提主要纲宗之外。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须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文化可以产出文明来,文明却不一定能产出文化来。

因中国民族不断在扩展中,因此中国的国家亦随之而扩展。中国人常把国家观念消融在天下或世界的观念里。他们只把民族和国家当做一个文化机体,并不存有狭义的民族观与狭义的国家观,“民族”与“国家”都只为文化而存在。

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热环境有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不外三型。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游牧文化发源在高寒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在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须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然富者不足,强者不安,而安足者又不富强。 人身非滋养则不能生长,文化非刺激则不能持续而发展。

在古代观念上,四夷与诸夏实在另有一个分别标准,这个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此即是以文化为“华”、“夷”分别之明证。这里所谓“文化”,具体言之,则只是一种“生活习惯与政治方式”。

可见古人所谓蛮、夷、狄、戎,其重要的分别,不外两个标准。一:是他的“生活方式”不同,非农业社会,又非城市国家。二:则因其未参加“和平同盟”,自居于侵略国的地位。

中间尽有许多关涉男女两性恋爱方面的,亦只见其自守于人生规律以内之哀怨与想慕,虽极执著极诚笃,却不见有一种狂热情绪之奔放。

第一:是他们太看重人生,容易偏向于人类中心、人类本位,而忽略了四围的物界与自然。 第二:是他们太看重现实政治,容易使他们偏向社会上层而忽略了社会下层;常偏向于大君体制而忽略了小我自由。 第三:因他们太看重社会大君的文化生活,因此使他们容易偏向于外面的虚华与浮文,而忽略了内部的素朴与真实。

中国文化史导论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钱穆

钱穆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 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 )史学教授。 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 。他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大陆、香港、台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 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钱穆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