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读

作者:李泽厚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59

顾文姬评分

5

1169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论语今读内容简介

《论语今读》完成于1989―1994年期间,为李泽厚先生的重要著作之一。先后对二十篇《论语》逐一读解。其书的体例分为译、注、记。译章尽可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原貌,采用直译,对于专有词汇如“君子”、“小人”则一律不译,而重要的词汇如“仁”“礼”“义”则有专章说明;注则参考朱熹的《论语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陈树德的《论语集释》等多家注,力求精简全面;记是作者的评论、札记和解说。或讲本文,或谈哲学、或发议论,无一定之规,明白透彻,文体活泼。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先说第一个困惑,在以往,君子与小人相对,是知识分子士大夫(以占有土地为经济来源)往上走,他们读书、做官和做人(道德)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其职责是维系和指引整个社会的生存,不是也不可能和不应该是某种专业人员。

这里可以援引史记中的例子: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感慨地说,像盗跖那种做了许多坏事的人,他们活得很好,像伯 夷、叔齐那样的善人却活得很惨,历代都有很多这种情况出现。对于世间 流行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之说法,司马迁表示“余甚惑焉”……《伯夷列传》中,他感慨恶人得好报、善人无好报之后,笔锋一转,说伯夷、颜回这些人虽然有善行,但也是因为 得到孔子的称赞而名垂后世。司马迁如此,表达了一种将儒学作为个体精神皈依的意思。(邹金灿,七百年风流与儒雅:唐宋诗会意.长春出版社,2017.p35-36)

“宋儒说心统性情,毋宁可以说,在全部人生中,中国儒学思想,则更着重此心之情感部分,尤胜于其着重理知的部分。我们只能说,自理知来完成性情,不能说由性情来完成理知。情失于正,则流而为欲。中国儒家,极看重情欲之分异。人生应以情为主,但不能以欲为主。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孔子与论语》第198页)。

现代学人常批评中国传统不及西方悲观主义之深刻,殊不知西方传统有全知全能之上帝做背景,人虽渺小,但有依靠。中国既无此背景,只好奋力向前,自我肯定,似乎极度夸张至“与天地参”实则因其一无依傍,悲苦艰辛,更大有过于有依靠者。中国思想应从此处着眼入手,才知“乐感文化”之强颜欢笑、百倍悲情之深刻所在。

其中,“悦神”的层次,就接近或进入某种宗教境界或宗教体验。它以“天人交会”、“天人合一”为皈依或指归。“悦志”则充满了悲剧精神,特别是因为无人格神的设定信仰,某必须在自己的旅途中去建立依归、信仰,去设定“天行健”,并总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没有任何外在的拯救、希冀和依托,因此其内心之艰苦艰辛、经营惨淡、精神负担便更沉重于具有人格神格局的文化。

Max Weber认为宗教状态正在于它的非日常性、非世俗性,中国以审美代宗教达到此最高本体,却可以在日常性、世俗性之中,其中包括对苦难的关注(“岁寒”)。“仁”、“敬”、“诚”、“庄”诸道德范畴均有审美情感,因此可信仰的不是那可畏惧的严厉上帝,而是具有情感的生命(天地国亲师)本身,亦即相信人类如同天地一样将延续永生而趋行于善(道)。所谓“以美储善”即松柏后凋之谓也。

【记】这章不了解具体历史背景,便不知所云,故抄引杨注。

有趣。不是通过观察优点而是通过观察过错,便知道一个人的特点、爱好、倾向以至个性而分出类别。大概优点常普遍相同,而缺点、错误却可反映出个体人格特征?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爱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活动,仁爱的人安静。聪明的人常快乐,仁爱的人活久长。”

“正因为是靠理性、哲学而不靠奇迹、信仰来指引人们,所以孔子毕竟不是耶稣,《论语》并非《圣经》。也正因为不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而要求并已经在广大人们生活中直接起现实作用,所以孔子不是柏拉图, 《论语》也不是《理想国》。”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但儒学(包括曾子)又毕竟不同于基督教的悔罪,尽管兢兢业业,如临深渊,但中国仍然没有那种与生俱来罪孽深重的原罪观念,较少恐惧性的自我折磨和摧残。相反,以为宇宙的生存、自然的存在、人的生命都是好的,以一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色调来解释和规范它们,作为最高准则的“主体间性”乃是此岸的人际、人群和人生,亦即不是因为上帝叫你“爱人”因而去爱人,而是“爱人”本身乃上帝。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贡问友。子曰:忠言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今读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李泽厚

李泽厚

李泽厚 学者,哲学家。湖南长沙人,一九五四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歇根大学、科罗拉多学院、斯瓦斯摩学院等多所大学客席教授。重要著作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中国思想史论 (古代、近代、现代) 》、《历史本体论》、《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纲要》等。刘绪源 作家,评论家,高级记者。曾任《文汇月刊》编辑、《文汇读书周报》副主编、《文汇报》副刊“笔会”主编。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国思想史、儿童文学等多重领域均有研究,代表著作有《解读周作人》、《今文渊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等。

李泽厚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