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思想史

作者:罗兰・斯特龙伯格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5

顾文姬评分

5

995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西方现代思想史内容简介

本书中文版是由作者本人授权的唯一完整版本,是威斯康星・密尔沃基大学资深教授罗兰・斯特隆伯格的扛鼎力作。本书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风行欧美大学,90年代新版问世,续写流行神话。斯特龙伯格教授以高屋建瓯的历史眼光、激越昂扬的文字表述、犀利透彻的哲理分析,生动而简约地勾勒了近500年来西方思想的全景画卷。...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但我们说“这个桌子是褐色的”,细究起来,我们说的不对。褐色是一种颜色,而颜色只有具有感觉器官的人才能认识。因此这个颜色不是存在于桌子中,而是存在于我们心中。“无感觉的事物不可能产生任何感觉”。

”理性“在生活中没有多大作用。除了服务和服从情感外,决不能冒称起到了其他作用。道德判断是基于情感上的认同与否,这与我们的痛苦与快乐相关联,根本不可能由推理得出。当我们做决定的时候,我们肯定超越理性而转到了感情或情绪层面:我们想不想去教堂。理性绝不可能告诉我们这是对还是错,因为这不在它的管辖范围。

关于政府。语气杜撰这种难以自圆其说的神话来为政府正名,不如干脆说,政府是建立在有用的基础上。政治社会实际上是基于本能和习惯,习俗是比理性更好的指南。即自然发展而来。

什么是幸福,成了18实际最大热门话题。 约翰·穆勒在批判功利主义论理学时讲的那个故事:一个绅士总是把糖果藏在房子周围,因为他只有在意外地发现糖果时才能享用它!如果你也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寻找”幸福“,你可能根本找不到它;因为幸福是最求其他事物的副产品。

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他们能够将马克思的老式维多利亚语言转换成时髦的现代行话。可为什么走这条迂回之路呢?为什么不直接用相应的语言来探讨现代事件呢?这一套词语既能够保留先前那位大师的一些说法,也能够保留其他新派和旧派大师的只言片语。不过很难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不是韦伯的、佛洛依德的或维特根斯坦的。特别尊崇马克思的惟一原因是宗教性的:他已成为一个神话人物,一个偶像、父亲和上帝,对于无所依傍的心灵来说是一个权宜的神灵。

洛克:多数人“几乎不运用理性,而是照别人的样子亦步亦趋”。还有些人则是用激情取代理性。第三种人虽然力求理性,但是缺乏“所谓博大、健全与融通的意识”,结果就是以培根所说的假象崇拜者的方式误入歧途:被一个命题牵着走,或将一个理论无限演绎。

放弃我们对公认意见的认同,不论这种意见出自我们的朋友、同党、邻居,还是举国一致的声音“, 因为这种东西”使得比其他各种人加在一起还要多的人限于愚昧或谬误”。

宇宙是由“单子”构成的。他们是微小的精神单位,每一个都映照出宇宙,但是他们不与自身之外任何事物发生互动。每一个单子都是一个“视点”;他们有各自不同的位置,因而以不同的方式反映这个宇宙。

包含上帝的意愿在内,凡事必有其充足的存在的理由。上帝在许多可能的世界里选出了这个世界,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一定的理由。他之所以选中这个,是因为这个世界所包含的可能的邪恶最少。

查拉图斯特拉在他最有名的一句箴言中宣布“上帝死了”:欧洲人杀死了他;一种具有强制性的信仰不再存在。尼采以轻蔑的口吻拒斥(保罗的)基督教,与马克思经常表现出的态度很相似:说它是“人民的柏拉图主义”,一种“致命的和具有诱惑的谎言”。然而与马克思不同的是,他需要新的神袛,至少是新的神话;与上帝的死亡相伴生的是一场因精神空虚而引起的可怕危机。

“死亡愿望”的流行 因厌倦单调乏味、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文明,从而产生的追求刺激、冒险和浪漫经历的愿望 觉得战争可以为精神更新提供了机会,因为战争可以与过去决裂,可以迸发出无私的理想主义 因集体感的恢复和阶级冲突、人际冲突的弥合而欢欣鼓舞 把始料未及的大灾变看成对一个衰亡文明的可怕的审判,但同时也看成复兴的必要前奏。

。。。。显然它们与现实不是一回事儿。它们也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直接仿制。我们讲感觉材料转换为语言所使用的词语属于另一套法则,这套法则试图与现实世界保持一致,可是有的时候却未能成功,甚至还形成一个障碍。“原子不是事物,电子不再是经典物理学意义上的事物……当我们到达原子层面上的时候,时间和空间当中的客观世界就不存在了,用于理论分析的数学符号仅仅涉及可能性,而不涉及事实(海森堡)坚实的、精确的、”真实“的物理世界似乎化解为”我们想像的影子而已“(mara beller)

凯恩斯以前属于布鲁姆斯伯里圈子,他的一些大学生朋友是共产党员,但他本人却不喜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连同他的近亲——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都已无可救药地成为过时的东西。

卢梭应该被视为一种小型共同体的提倡者。这类共同体应该是及其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并且松散地组合成一个联邦。

在希腊哲学中,毕达哥拉斯与泰勒斯相对立,亚里土多德与柏拉图相对立,唯物主义者与怀疑论者又与前二者对立;基督教融合了希腊哲学,形成了更高的综合。

马修・阿诺德在个多世纪前就指出:“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二我们的世界就在这之间运动。”他把希腊文化的精髓界定为“如其实际地观看事物”把希文化的精髓界定为“品行与服从”。对真理的渴求、明晰的头脑、敏锐的洞察、深刻的判断这就是希腊精神。希伯来精神则追求公正、要求道德完善、坚持寻求人们的行动准则。

人类要面对这一事实, 即他们在广阔无限的、非人格化的宇宙中只是微不足道的、转瞬即逝的偶然事件 , 他们 的所有成就注定要“埋在被毁灭的宇宙的废墟之下”。因此人类只能在心灵的自由中去寻求安慰,去形成一种信仰, 一种“对善的看法”。罗素奋力向残酷的命运做出普罗米修斯式的挑战。

西方现代思想史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罗兰・斯特龙伯格

罗兰・斯特龙伯格

罗兰・斯特龙伯格(1916-2004),美国历史学家,先后在马里兰大学、南依利诺大学和威斯康星-密尔沃大学任教。著有:《16世纪英国的宗教主义自由》、《欧洲现代思想史》、《欧洲思想史――1789年以来》、《在发生了一切之后:1945年以来的思想史》、《战争的救赎:知识分子与1914》、《男人、女人和历史》等。译者简介: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国新,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罗兰・斯特龙伯格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