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翁说园
梓翁说园内容简介
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各抒高见。陈从周文章如晚明小品,清丽有深味,不可草草读过;又如读词,文中皆诗情画意也,更不可草草读过;又如听柳麻子说书,时作醒人醒世语,时作发噱语,然皆伤心人,或深心人语也。
热门摘录
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留园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 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无锡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网师园是以水为中心,
博物馆出示清季宁乡艺人周义刻黄杨木雕,真神技也。草虫花卉之生动细致,刀法之纯熟洗练,令人不忍释手。齐白石之细笔,草虫似受其影响也。周氏名囿于乡里,故知者甚希。
旅大海味的确鲜美,我有此口福享受了一次,可惜调味似乎欠缺了一点,我再次下箸之时,不禁想起它不正与风景一样吗?天赋之美,有赖于人工之助,如果没有高度的艺术处理,也是枉然。我曾在上海一处名宾馆吃鲥鱼,居然是红烧加辣,引得一位美籍华裔哈哈大笑,这是哪位掌灶的师傅抄袭四川手法,不察物性、物理所造成的。
园林中求色,不能以实求之。北国园林,以翠松朱廊衬以蓝天白云,以有色胜。江南园林,小阁临流,粉墙低桠,得万千形象之变。白本非色,而色自生;池水无色,而色最丰 。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故园林中当于无景处求景,无声处求声,动中求动,不如静中求动。景中有景,园林之大镜、大池也,皆于无景中得之。
景之显在于"勾勒"。最近应常州之约,共商红梅阁园之布局。我认为园既名红梅阁,当以红梅出之,奈数顷之地遍植红梅,名为梅圃可矣,称园林则不当,且非朝夕所能得之者。我建议园贯以廊,廊外参差植梅,疏影横斜,人行其间,暗香随衣,不以红梅名园,而游者自得梅矣。其景物之妙,在于以廊"勾勒",处处成图,所谓少可以胜多,小可以见大。 园林密易疏难,绮丽易雅淡难,疏而不失旷,雅淡不流寒酸。
至于苏州以沧浪亭、狮子林外、拙政园区、留园号称宋、元、明、清四大名园。留园与拙政园同建于清者,何分列于两代,此又令人不解者。余谓以静观为主之网师园,动观为主之拙政园,苍古之沧浪亭,华瞻之留园,合称苏州四大名园,则予游者以易领会园林特征也。
现在有的男青年,穿得花枝招展,你讲他不好,他觉得蛮漂亮,你讲他好吧,实在不高明。齐白石老先生曾画过一只雄鸡,上面提了十个字:“羽毛自丰满,被人唤作鸡。”用来讽刺他们,讥笑得很得体。有些人盲目学外国人,男的留长发,也不得体。理得短一点英俊一些有什么不好呢?
人们对艳丽富贵的花朵,以及其他的东西,总是喜爱的人多,而对一种单纯的美,往往是曲高和寡,这也难怪,对美的欣赏总是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由绚烂归于平淡,由显露渐入含蓄,这几乎是一种规律。而且"淡是无涯色有涯",庭院中长期能给人受之不尽的还是绿色,它比较恒久,"养花一年,看花十日",世界上没有不谢之花,惟此绿意,可作长伴了。我在树叶欣赏上,学到了做人的哲理。
爱花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个性来,人家问我,你养花草为什么都是赏叶为主,很难得看到花。墙角的芭蕉,阶下的书带草,窗前的修竹,盆中的幽兰、菖蒲,乃至长在石上的碧苔 ,都是终年青青,我在这些雅淡无华、洁身自好的植物身上,发现了他们的“内美”。
奈何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唯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背道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
造园综合性科学也,且包含哲理,观万变于其中。浅言之,以无形之诗情画意,构有形之水石亭台,晦明风雨,又皆能促使其景物变化无穷,而南北地理之殊,风土人情之异,更加因素增多。且人游其间,功能各取所需,决不能从幻想代替真实,故造园脱离功能,故无佳构;究古园而不明当时社会及生活,妄加分析,正如汉儒释经,转多穿凿。因此,古今之园,必不能陈陈相因,而丰富之生活,渊博之知识,要皆有助于斯。
梓翁说园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