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概要
国史概要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古代史的概述,起自史前时期迄至清代,内容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发展史模式,而是展现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与演变,以此作为国史主线,演绎出新意。结构不同于以往的章节目三层框架,而是分设专题,推陈出新,删繁就简,突出重点,绝非以往多卷本通史的缩编。
热门摘录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 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 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 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 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发现的最早人类是“东非能人” 能两足直立行走,并能制作石器工具,因此被判定为最早的人类。
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出现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农业起源,农牧业的分工,以及农牧业代替渔猎而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部分,随之出现了定居的村落 - - 人类最早的聚落。进而发展到陶器制作,家畜的饲养,半地穴式建筑和地面建筑的出现。
传说中,伏羲氏与女娲是兄妹相婚而产生人类,以后他们禁止兄妹通婚,反映了原始血缘婚向族外婚的过渡。 伏羲、女娲、神农是传说中“三皇”最流行的一种说法。传说中的“五帝”也有多种说法,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便是其中的一种。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史前时期与历史时期的区分标志。
周对异姓诸侯的分封,一方面是为了安抚这些有功的、或是有亲戚关系的、或是有传统势力的异姓贵族,另一方面是为了利用异姓诸侯作为姬姓诸侯的屏障,控制东、北、南三方的戎狄蛮夷部落,从而巩固和扩大周朝的统治地区。
这种分封或封建的本质是分土分民,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叫“建国”;诸侯把土地和人民分给卿、大夫,叫“立家”。这样就形成了金字塔形的封建体制。在这个体制中等级森严,一般来说分为六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这种封建体制与宗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铁制农具和牛耕标志农业生产技术的飞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共同经营发展为个别灵细经营,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这是中国农业史上划时代的变革。它的直接后果是土地私有化,以及井田制的瓦解。
《淮南子》还说到神农为了搜寻治病草药,“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结果“一日而遇七十毒”。
欧洲的农业、造船、采油、多级火箭、大炮、降落伞、造酒、造纸、印刷、象棋、蒸汽机原理、天文学、十进制数学、算盘等,都是文艺复兴以来从中国进口的。
世界各国原始时代普遍存在太阳神崇拜,中国远古的华夏族也崇拜太阳神,并以太阳族自命。大汶口文化圈发现了大量太阳族的族徽,是光芒四射的太阳的艺术抽象。当时各部族的首领,如太吴帝、少吴帝、炎帝、黄帝,无不是太阳或太阳大帝的称谓。
由于生产工具的局限,当时还不能大规模“伐林启壤”,开垦耕作、开辟土地的方法,大抵是先在土地上放火焚烧、用简单的木制农具耒耜松土,然后撒播种子,任其自然生长。古籍中有所谓“烧山林”、“烈山泽而焚之”的记载,便是当时的写照。神农氏之所以称为炎帝,其族民称“烈山氏”,都反映了原始农业与火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之故,传说中神农氏时代的原始农业是一种游移性农业,由于土地肥力递减,必须不断更换耕地,经常迁徙。神农氏的这种游移性在传说中也有所反映,据说他起于厉山(即今湖北随县北之厉乡),后迁徙至河南,再迁至山东。
1973年河北藁城台西村商朝遗址中,发现二三十枚桃仁、杏仁、李仁,及石镰(砭镰)一把。据专家考证,前者是医药,后者是医具(外科手术刀)。甲骨的“疾”字,有两种写法,一个像人卧在床上,一个像人卧在床上冒汗,可知当时人已知道疾病。把上述发现与此相联系,当时医药知识的面貌已隐约可见了。
周公把“尊礼”看作统治者行“德政”的重要内容“德”是“小邦周”取代“大邑商”的合法依据,只有行“德政”才能“祈天永命”。这样至高无上的“天”变成了受道德支配、能为人事感应的“天”,成为一种道德性监护力量。于是,对“天”的信仰也就转化为对“德”的追求。
与礼相辅相成的是乐。礼讲差异,乐则讲和同,以音乐激起人们相同的情绪一一喜怒哀乐,产生同类感。《乐记》说:“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圃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其作用是维系社会的团结。礼和乐两者不可或缺,否则社会就失衡。所以《乐记》说:“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国史概要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