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章句集注(全二册)

作者:朱熹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72

顾文姬评分

暂无评分

四书章句集注(全二册)内容简介

《四书章句集注》 理学名著,也是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包括《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14卷。注释众多发挥理学家的论点,较系统的反映了朱熹作为集大成者的理学思想。明朝统治者重视理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官定的必读注本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是以大学始教,比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愚聞之師曰:“當理而無私心則仁矣。今以是而觀二子之事,雖其制行之髙若不可及,然皆未有以見其必當於理,而眞無私心也。子張未識仁體,而恱於苟難,遂以小者信其大者,夫子之不許也宜哉。”讀者於此,更以上章“不知其仁”、後篇“仁則吾不知”之語,并與三仁、夷齊之事觀之,則彼此交盡,而仁之爲義可識矣。

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有宋元丰八年,河南程颢伯淳卒。潞公文彦博题其墓曰:“明道先生。”而其弟颐正叔序之曰:“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则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生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辨异端,辟邪说,使圣人之道涣然复明于世。盖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然学者于道不知所向,则孰知斯人之为功?不知所至,则孰知斯名之称情也哉?”

0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朱: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0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04.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朱:盘,沐浴之盘也。铭,名其器以自警之辞也。苟,诚也。汤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铭其盘,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

05.朱:敬止,言其无不敬而安所止也。引此而言圣人之止,无非至善。五者乃其目之大者也。学者于此,究其精微之蕴,而又推类以尽其余,则于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所止而无疑矣。

06.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朱:学,谓讲习讨论之事,自修者,省察克治之功。

07.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朱:犹人,不异于人也。情,实也。引夫子之言,而言圣人能使无实之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盖我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听而自无也。观于此言,可以知本末之先后矣。

08.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10.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程子曰:“身有之身当作心。”忿,弗粉反。懥,敕值反。好、乐,并去声。 ○忿懥,怒也。盖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朱: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丧亲固所自尽也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故井地有不钓

呂氏曰:愚者自是而不求,自私者殉人欲而忘反,懦者甘為人下而不辭。故好學非知,然足以破愚;力行非仁,然足以忘私;知恥非勇,然足以起懦。

畜马乘不察于...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三月不知肉味

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此亦“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之意,近世苏氏、胡氏之说盖如此。

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生者,人之所得于天之气也。性,形而上者也;气,形而下者也。人物之生,莫不有是性,亦莫不有是气。然以气言之,则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异也;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岂物之所得而全哉?此人之性所以无不善,而为万物之灵也。告子不知性之为理,而以所谓气者当之,是以杞柳湍水之喻,食色无善无不善之说,纵横缪戾,纷纭舛错,而此章之误乃其本根。所以然者,盖徒知知觉运动之蠢然者,人与物同;而不知仁义礼智之粹然者,人与物异也。孟子以是折之,其义精矣。

四书章句集注(全二册)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