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史
日本文化史内容简介
本书意在探寻日本文化的精神,展示其丰富的面向,追溯其发展的源流。首先考察大和民族在生活实践中自主生成的宗教、学术和艺术的成果,以及由这些成果凝聚而成的文化性格;其次研究了日本文化与外来文化——具体地说,古代之与中国,近代以来之与西方——的交流,以及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日本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发展的自律性和外在交流的主体性。由此展开日本文化发展史的论述。
热门摘录
上古的日本人相信语言的生命力和感应力,相信语言具有灵性和咒性,即具有内在的神灵,于是企图通过咒术,实现他们最原始最本能的求生克死的愿望
然风雅者,顺随造化,以四时为友,所见之处,无不是花,所思之处,无不是月。见时无花,等同夷狄,思时无月,类于鸟兽。故应出夷狄,离鸟兽,顺随造化,回归造化。
素盏鸣尊大闹高天原,天照大神便躲进天户岩不出来,结果人间再也得不到太阳的照耀。人们就支起木架,将公鸡赶上去,众鸡齐鸣,将天照大神引了出来,就此人间大放光明。这个木架就是后来鸟居的滥觞。
从"真实"到"物哀"的审美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从古代神话、历史传说、歌谣等口头文学一直到8世纪文字文学产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首先产生了"真实"的审美意识,同时以"真实"为根底,开始萌发"哀"的审美意识,这个"哀"具有深刻的精神性,从精神的源泉出发而产生艺术的力量,从而推进"物哀"美学思想的形成。
室町时代的文化,不是有禅宗的影响,而是禅宗成了室町时代的文化。 如果物语没有"物哀"的形象,茶道没有"空寂"的形象,徘谐没有"闲寂"的形象,就如同调膳忘却下佐料。它们的美形态占据着日本美的心脏部位。
当权者之所以憧憬黄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自镰仓、室町建立武士社会以来,当权的武士都是农民出身,他们长期受到稻穗金黄色的熏陶,对这一色系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在他们的深层意识里,金黄色早已成为一种丰饶的象征。比如,足利义满的金阁...这一倾向延续到下一个时代,比如德川家康的日光东照宫
这一时期对黄金艺术的审美意识,已经出现两种对立的倾向。一种是积极肯定的,表现出对黄金光辉的宗教式的崇敬,以及对权力的敬畏;另一种是全面否定的,认为黄金成为货币,变得不洁了,仍然执著于追求简素、自然的传统美。这种对立不仅表现在这一时代的绘画艺术上,而且在下一时代的建筑艺术比如东照宫与桂离宫的对比中也展现出来。
西行的和歌,宗祇的连歌,雪舟的绘画,利休的茶道,其贯道之物一如也。然风雅者,顺随造化,以四时为友。所见之处,无不是花,所思之处,无不是月。见时无花,等同夷狄。思时无月,类于鸟兽。故应出夷狄,离鸟兽,顺随造化,回归造化。「松尾芭蕉」 闲寂古池旁 青蛙跃进池中央 水声扑通响
日本文化史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