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生的苦恼

作者:叔本华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8

顾文姬评分

5

254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爱与生的苦恼内容简介

《爱与生的苦恼》表达的是叔本华唯意志论的思想精髓。叔本华认为,人这种生命现象也是求生意志的客体化,是一切生物中需求最多的生物。当人的生命现象为人的生命意志所肯定的时候,人生就是不幸和悲惨的。叔本华把意志在追求目的时受到阻抑称为痛苦或缺陷,把意志达到它目的状况称为幸福或满足。在这个意义上,痛苦是经常的,幸福是暂时的。因为人的追求没有最终目的,这种生命意志决定了痛苦和缺陷是人生的本质。此外,如果人的愿望得到一时的满足,那么随之而来的便是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叔本华还认为,人生是应该悲惨的,因为求生意志表现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进的永无止境又徒劳无益的追求和争斗中。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爱情的主要目的,不是爱的交流,而是相互占有,即肉体的享乐。纯洁的爱若脱离肉体的爱,是无法维持和保存的。落到这般境地,人多半是以自杀了却一生。

人世的痛苦,其摄人心魂之深远非单薄的语言可以形容。另外,人的心理有种自然的倾向,快乐的体验,一旦时光境迁,则完全抛之脑后;而对痛苦的回忆,却常常刻骨铭心,鲜少磨灭。 对于痛苦和不幸的遭遇,一个百试不爽的安慰方法,便是向周围寻找比我们更加不幸之人,以求心理平衡。

假如你才智平庸,谦虚就是真诚;然而,假如你天赋异禀,谦虚就是虚伪

就本性上看,男人的爱情易于改变,而女性则倾向于从一而终。男人在获得爱情满足后,便精神萎靡不振,同时,总觉得妻子是别人的好,觉得其他女人比妻子更富魅力。简而言之,男人渴望的是见异思迁。而女人若得爱情满足,则情感日笃,这实质上是自然本身的目的使然。

你是否有罪?我不想去探寻,也毫无所觉。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我只知道:爱你。 -------------- 恋爱时,对恋人冷淡,甚至以使对方痛苦为了,我们把它称为“残忍”,实在并不过分。

所谓幸福的人生历程,即是让欲望与满足彼此消长、交替出现的间隔,调整在不太长不太短的时间内,使二者各自产生的痛苦——贫乏和无聊——减少到最低限度。 人既然存在,他就不得不存在。既然活着,他就不得不活着。不是因欲望的不能满足而痛苦,就是因欲望的满足而无聊,人的一生就这样摆过来摆过去,直到跨过那道遗忘之桥。 一切生命,在其本质上皆为痛苦。

总之,我们通常最关切的东西实质上是幸福的否定方面,对于其积极和肯定方面,却既无感知也不愿多加留意。 世上最荒诞的事情,莫过于把痛苦解释成某种否定的东西,而把幸福称之为肯定的存在。

精神上的痛苦以知识为先知条件,精神痛苦的程度随知识程度的提高而加剧。 人在年轻的时候,常遐思未来的人生。当我们不知道实际将要发生的究竟是什么时,我们是幸福的。然而成人似乎可以预见到。

人生就像一些低劣的商品,总在外表包上一点光彩一点的东西。举凡痛苦,总想掩饰;反之,凡是出风头的、光彩的事,都要拿出来张扬一番。人们越是内心不踏实,就越想在别人眼中被看作很充实。人们已愚不可及之极,每每把他人对己之见奉为圭臬,并把这视作鹄的而拼命追逐。实质上,在所有文字中,虚荣的本意原不过是空洞与无聊。

自私的心肠总使我们时时关注我们自己这一个别现象,而我们的认识在此时向我们提醒的也是仅仅是各种对这个个别现象的威胁,所以,自私的人,情绪总是诚惶诚恐、忧心忡忡了。相反,若认识到,一切造物在其本性上都同我们一样,那么,我们所关注的东西便遍及四野,我们的心胸不免豁然开朗。

善德,即所有幸福和欢乐,不过是否定性的东西,不过是对痛苦的根除和欲望的取消,这就是说,我们总发现快乐实质上并不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多,而痛苦却总是比我们通常预想的多百倍。

我们之所以不逃避痛苦,是因为我们可以借助痛苦来取消求生的意志。求生的意志所造成的悲惨现象,使人们可以由此方面产生的痛苦去获取对世界之本性的认识。简而言之,人们将把这种认知作为意志的最终镇静剂,一边达到永久的解脱。

所谓人生,不过是摇摆于一座钟摆痛苦与无聊之间的一座钟摆,或者因欲望的不能满足而痛苦,或者因满足后的空虚而无聊。人的一生仅此而已。唯一的救赎,是任谁也不能逃避的死亡,永恒的黑暗。

我们可以把人的一生看作是在令人惬意之虚无的寂静中出现的一场毫无意义的骚动时节。

人们越是内心不踏实,就越想在别人眼中被看作很充实。虚弱的本意只不过是空洞与无聊。 人之所以哭,并不是由于直接感受到了痛苦,而通常是由于在反省中重新体验到痛苦便放声大哭。哭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同情。

爱与生的苦恼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叔本华

叔本华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Arthur ,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叔本华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