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展望

作者:殷海光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9

顾文姬评分

5

343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中国文化的展望内容简介

殷海光是20世纪50、60年代台湾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撰写的大量文章、著作,批判专制极权、传播民主理念,这些著述以其深刻的思想、缜密的逻辑、饱蘸激情的文字影响了海外知识界和民众。《中国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晚年最重要的著作,现代思想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学术界称之为“讨论中国文化问题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全书采用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讨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作者的视野开阔,具有世界的眼光,在分析中国文化时总是把‘中国’作为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对待,同时,殷海光在此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着最低限度的普世标准,作为不同文化的共同底线。这个普世标准就是而且应该只停留在制度层面,即民主自由的制度。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人类……常常为了一些无关实用的目标而努力。……为艺术而艺术,使艺术的发展趋于纯粹。为学问而学问,使学问易于接近真理。……很少社会的文化分子安于把他们的文化之每一方面停留在仅够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之阶段;而是在许多方面向着繁缛化或文饰阶段走去的。……繁缛化过度,……顾忌特多,这个文化是难免于溃崩之局的。

在这个地球上将近三十亿的人中,没有任何人知道他什么时候出生,也很少人确知他什么时候死亡。人的生命像是漂木。个人的生命像一片漂木。群体的生命像一团漂木。没有任何人知道他的生命从哪里漂来;也没有任何人知道他的生命将漂向何方。跟生命的洪流比较起来,一个人的生命能量是多么渺小和短暂。每一个人有而且只有一个一生。这一个一生极容易像朝露般地消失在广漠的时空里。可是,这并不构成生命的“无常”之感。只要我们紧紧把握着现今的实存,努力充分发展自我,我们便在“有常”之中,便有人生的真实感。

时至今日,由于器用特征空前发达,不仅规范特征被压缩,而且认知的努力受其左右,艺术活动必须向其靠拢以求生存。所以,纯科学的研究在今日不及它在十九世纪时代受到尊重,纯艺术愈益难以维持其独立性了。

文化的繁缛化之最显而易见的层面是器用和装饰,但不限于器用和装饰。语言、思想和制度都可以是繁缛化的着落处。

然而,名别形之过甚,繁复太过,衍成了“名教”,使人感觉到束缚太甚,一年到头需应无益的事,一天到晚说些毫无真实内容的客套话,这就是发生反作用了。

真理不需真理以外的力量来推销,也不需真理以外的力量来保护。 一群新人物在一个运动中起来居于领导地位。这些人都是行动人物。这些行动人物的兴趣是成功和抓权。他们对于成功和抓权的兴趣大于对知识的兴趣。他们往往把主义当作获取对他们个人效忠的工具。照他们看来,对他们个人的效忠比真理还重要。这样的真理是一种制度的心理。这种制度的心理产生一套一套的义旨。这些义旨和制度的保持息息相关。一个成功的制度之基本观念易于成为神圣化的崇拜对象,而且又是构成效忠的一种要素。

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无论人事的变数之值怎样代换,政象的发展是以他(格斯塔夫逊)所陈述的状态为主峰,政事的动理也是以此为主调。主峰和主调是这样的主峰和主调,其拘范言论自由,压抑反对的批评,毋宁是一建制的压迫,是一团体的应迫。更何况有几千年的制度作背景?

中国文化发展出一个观念,就是自视为一个【自足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不仅一切人理建构是优于一切,而且实际的物质生活之所需也【无待外求】,外人则必需中国的货物。在这种心理状态之中,中国与外国于一八六一年以前根本不曾有过近代意义的外交。

有许多人轰轰烈烈地活着,有许多人悲壮地死去。在一些角落里,也有许多人无精打采地挨日子生命对于他们似乎是多余的,但是扔掉可舍不得。扔掉生命,需要比混着活有更大的勇气。一些人感到人生味同嚼蜡。然而,嚼蜡毕竟占有时间,也填充了空虚。所以,嚼蜡虽然没有实际的营养,但有画饼充饥的功效,它给人以象征的满足。于是,嚼蜡成了一种时髦。隔夜的馊饭,阴沟的积水,垃圾箱里的渣滓,都捧出来作经典。在无何有中,一切廉价的代用品出现。低级的刺激比没有刺激有助于驱走心田的疲惫,换来临时的快感。脱序者的生命在灰色中打发过去。

中国文化的展望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殷海光

殷海光

殷海光(1919-1969)是哲学家金岳霖的学生,专攻西方哲学。他从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毕业后不久,先后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和党报《中央日报》任职。1949年离开《中央日报》,到台湾大学哲学系任教。

殷海光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