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论丛
中国文学论丛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为文史大家,其谈文学,多从文化思想入手,注重高屋建瓴、融会贯通。本书三十余篇,上起古诗三百首,下及近新文学、有考订、有批评。各篇陈义、详略皆不同,均随意书写,非一气贯注。惟会通读之,则见出中国一部文学演进史;而中国文学之特性,及各时代各体各家之高下得失之描述,也见出作者之会心及评判标准。
热门摘录
在这环境中,换进别一个人来,不见有什么不同,这就算做俗。高雅的人则不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 画到最高境界,也同诗一样,背后要有一个人。 即如我们此刻,每人面前看见这杯子,这茶壶,这桌子,这亦所谓现量。此刻我们固是每人都有见,却并没有个悟,这就是无情无景。而且我们看了世上一切,还不但没有悟,甚至要有迷,这就变成了俗情与俗景。 文学背后,一定有一个人。这个人可能是一佛家,或道家,或儒家。 西方人分心为智、情、意三项,西方哲学重在智,中国文学重在情与意。情当境而发,意则内涵成体。
中国食味主和,西方食味主别 如老人无过去之回忆,幼童无将来之想望,就全人生言,可谓无味。
故中国文字虽原本于象形,而不为形所拘;虽终极于谐声,而亦不为声所限。此最中国文字之杰出所在。故中国文字之与其语言乃得相辅而成,相引而长,而不致于相妨。夫物形有限,口音无穷。泰西文字,率主衍声。人类无数百年不变之语言,语言变,斯文字随之。如与影竞走,身及而影又移。又如积薪,后来居上。语音日变,新字叠起。文字递增,心力弗胜。数百年前,已成皇古。山河暌隔,即需异文。
所谓十五国风,乃与雅颂同一雅言,同一雅乐,固已经一番统一之陶铸;而季子闻乐知俗,则此十五国风,仍未脱净风土气味也。然循此而往,中国文学之风土情味日以消失,而大通之气度日以长成。虽亦时有新分子渗入,如汉、淮、江、海之交,所谓《楚辞》、吴歌,此乃十五国风所未收,而战国以下崛起称盛。然骚赋之与雅诗,早自会通而趋一流。故《楚辞》以地方性始,而不以地方性终,乃以新的地方风味与地方色彩融入传统文学之全体,而益增其美富。
中西文学异征,又可以从题材与文体两端辨之。 西方古代如希腊有史诗与剧曲,此为西方文学两大宗,而在中土则两者皆不盛。此何故?曰:此无难知,盖即随俗与雅化两型演进之不同所致也。
风、雅鼓吹,斯文正盛。中国当大一统王朝中兴之烈,其文学为上行。 希腊在支离破碎,漫无统纪之时,其文学为下行。 故中国古诗亦可以征史,而史与诗已分途。希腊则仅以在野诗人演述民间传说神话而代官史之职,此一不同也。《左传》其时,中国史学已日臻光昌,而诗、书分科,史之与诗,已有甚清晰之界线。
西方文学取材,常陷于偏隅;中国文学之取材,则常贵于通方。
中国文学论丛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