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德十年

作者:季羡林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52

顾文姬评分

5

5053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留德十年内容简介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不书讯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情深。先生虽言“自传”只述事实,不及其余,然“诗与真”并行不悖,洋洋十数万言,生命之诗性本已蕴集期间。

购买《留德十年》

留德十年

【包邮】留德十年 季羡林散文集书籍著有作品清华园日记牛棚杂忆季羡林谈人生我爱天下一切狗等

66 已售

¥9.8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记得是德国19世纪的伟大东方语言学家ewald说过一句话:教语言比如教游泳,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把他往水里一推,不是学会游泳,就是淹死,后者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瓦尔德施密特采用的就是这种教学法。第一二两堂,念一念字母。从第三堂起,就读练习,语法要自己去钻。我最初非常不习惯,准备一堂课,往往要用一天的时间,但是,一个学期四十多堂课,就读完了德国梵文学家stenzler的教科书,学习了全部异常复杂的梵文文法,还念了大量的从梵文原典中选出来的练习。这个方法是十分成功的。

中国古代俗语说:千里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的一生就是这个样子。当年佛祖规定,浮屠不三宿桑下。害怕和尚在一棵桑树下连住三宿,就会产生留恋之情。

行年八十,能值得记述的东西只有两段,一个是留德十年,一个是十年的空前浩劫。 我虽年届耄耋,看起来还不像要走的样子。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还有不少酸甜苦辣要尝,我真希望这个余音能袅袅得更长一点

二十刚出头的年龄,却心怀百岁之忧。

我走到了一个歧路口上:一条路是桃花,一条是雪。开满了桃花的路上,云蒸霞蔚,前程似锦,不由得你不想往前走。堆满了雪的路上,则是暗淡无光,摆在我眼前是终生青衾,老死学宫,天天为饭碗而搏斗,时时引“安静”为鉴戒。

多少年来,博士头衔就像一个幻影,飞翔在我的眼前,或近或远,或隐或显。有时候近在眼前,似乎一伸手就可以抓到。有时候又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有时候熠熠闪光,有时候又晦暗不明。这使得我时而兴会淋漓,时而又垂头丧气。一个平凡人的心情,就是如此。

尊老的概念,在西方国家,几乎根本没有。西方社会是实用主义社会。一个人对社会有用,他就有价值;一旦没用,价值立消。没有人认为其中有什么不妥之处。因此西克教授对自己的处境也就安之若素,处之泰然了。

我没有伟大的动机。但仔细追究起来,却有一个极单纯的要求:我总觉得,在无量的,无论在空间或时间上,宇宙进程中,我们有这次生命,不是容易事;比电火还要快,一闪便会消逝到永恒的沉默里去。我们不要放过这短短的时间,我们要多看一些东西。

希特勒刚上台不几年,德国崇拜他如疯如狂。我认识一个女孩子,年轻貌美。有一次同她偶尔谈到希特勒,她脱口而出:"如果我能同希特勒生一个孩子,是我莫大的光荣!"

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冯玉祥、戴传贤、居正,以及许许多多的国名党的大官,无不有子女或亲属在德国,而且几乎都聚集在柏林。因为这里有吃,有喝,有玩,有乐,既不用上学听课,也用不着说德国话。有一部分留德学生,只需要四句简单的德语,就能够供几年之用。

生离死别,古今同悲。江文通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他又说:“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我从前读《别赋》时,只是欣赏它的文采。然而今天自己竟成了赋中人。此情此景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个人要想精通本国语和外国语,必须付出极大的劳动;穷一生之精力,也未必真通。可是要想达到一般交际的目的,又似乎非常简单。洋泾浜姑无论矣。

鲁迅先生说过,有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用老子与庄子谋得了博士头衔,令洋人大吃一惊;然而回国后讲的却是康德、黑格尔。我鄙薄这种博士,绝不步他们的后尘。现在到了德国,无论主系和副系决不同中国学沾边。

然而语言这玩意儿也真奇怪。一个人要想精通本国语和外国语,必须付出极大的劳动;穷一生之精力,也未必真通。可是要想达到一般交际的目的,又似乎非常简单。 有时只会一两个外国词儿,也能行动自如。一位国民党政府驻意大利的大使,只会意大利文“这个”一个单词儿,也能指挥意大利仆人。比如窗子开着,他只念“这个”,用手一指窗子,仆人立即把窗子关上。反之,如果窗子是关着的,这位大使阁下一声“这个”,仆人立即把窗子打开。窗子无非是开与关,决无第三种可能。一声“这个”,圆通无碍,超过佛法百倍矣。

驻瑞士使馆的武官曾一度是蒋介石手下的所谓“十三太保”之一,后来成为台湾海军总司令的显要人物。

世界上什么东西都害怕时间,时间唯独害怕东方人

一个人要想精通本国语和外国语,必须付出极大的劳动;穷一生之精力,也未必真通。可是要想达到一般交际的目的,又似乎非常简单。洋泾浜姑无论矣。有时只会一两个外国词儿,也能行动自如。

德国法西斯有一句名言:“谎言说上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这就是他们新闻政策的灵魂。

我从不把自己估计过高,我甘愿当一个平凡的人,而一个平凡的人,如果美欧金光闪闪的博士头衔,则在抢夺饭碗的搏斗中必然是个失败者。

那种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人生乐趣仍然是有的。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绝不会只有痛苦。这就是我悟出的禅机。

德国民族是异常勤奋智慧的民族,办事治学一丝不苟的彻底性名扬世界。他们在短短的一两百年内所创造的文化业绩,彪炳寰中。

我的心影完全根据当时的日记,绝没有掺入半点今天的想法和捏造,是完全真实的。我在德国十年的日记,一天不缺,恐怕有一两百万字。像这样的傻工作,今天留下的真如凤毛麟角了。我以一个个人,在一个极小的地方,管窥二战这样的大事,没有感到一点惊天地泣鬼神的剧烈,我感到的是:大战来得轻率,去得飘忽。如果要谈什么教训的话,我只有一句老生常谈:玩火者必自焚。遗憾的是,今天还有人在那里玩火。 1995年3月27日

我們聽了,都有點後怕。但是,後怕是幸福的;危險過了以後,才能有後怕。這是盡人皆知的常識。

西方什麼人有幾句話說:「世界上什麼東西都害怕時間,時間唯獨害怕東方人。」

我只說一說寫作的過程。這個寫作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回憶的過程,有日記為依據,回憶並不是瞎回憶。不管怎樣,我必須把這十一年的生活再生活一遍,把我遇到的人都重新召喚到我的眼前,儘管有的早已長眠地下了;然而在我眼前,他們都仍然是活的。同這些人相聯繫的我的生活中,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我前後兩次,在四十天和四個月內,要把十一年的五味重新品嘗一遍。這滋味絕不是美好的。我咬緊了牙,生活過來了。但願以後無需再把以前已經乾枯了的快樂與痛苦重新回味。

寫這一部《留德十年》,在最前面加了一個《楔子》,為了對稱起見,我在最後又加了這樣一條尾巴,叫做《餘音裊裊》。我雖年屆耄耋,看起來還不像要走的樣子。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還有不少酸甜苦辣要嚐,我真希望這個餘音能夠裊裊得更長一點。(1991年5月11日寫畢)

納粹黨員胸前都帶卐字胸章,一望而知誰是黨員。他們的黨似乎頗為鬆散,沒有什麼省委、市委等等的組織,也沒有聽說過什麼組織生活,也沒有什麼「光榮地加入卐黨」之類的說法。

但是饥饿在我身上也留下了伤痕:我失掉了饱的感觉,大概有八年之久。

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戏,开端竟是这样平平淡淡。今天大战结束了,结束得竟也是这样平平淡淡。

哥廷根的秋天是美的,美到神秘的境地,令人说不出,也根本想不到去说。有谁见过未来派的画没有?这小城东面的一片山林在秋天就是一幅未来派的画。你抬眼就看到一片耀眼的绚烂。只说黄色,就数不清有多少等级,从淡黄一直到接近棕色的深黄,参差地抹在一片秋林的梢上,里面杂了冬青树的浓绿,这里那里还点缀上一星星鲜红,给这惨淡的秋色涂上一片凄艳。

留德十年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季羡林

季羡林

文化老人季羡林的散文有口皆碑。《这一辈子》遴选其中富有生命感悟的文字54篇,取青春之数,见其人生不断精进的姿态和胸怀,既有《自传》《八十述怀》《九十述怀》《我的心是一面镜子》类的自述文字,又有《年》《寻梦》《枸杞树》《神奇的丝瓜》《老猫》类的禅味文字;既有《一个影子似的孩子》《西谛先生》类的忆人篇章,又有《养书无术是有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类的感悟随笔,可以说本书是我们进入季羡林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的一个绝佳门径,温家宝同志高度评价季老文字:“您是提倡真的,要真情、要真实、要真挚、要真切。” 季羡林更详细地自述《我怎样写散文》:“你必须把这些常见的、习以为常的、平凡的现象,涵润在心中,融会贯通。仿佛一个酿蜜的蜂子,酝酿再酝酿,直到酝酿成熟,使情境交融,浑然一体,在自己心中形成一幅‘成竹’,然后动笔,把成竹画了下来。这样写成的文章,怎么能不感动人呢?”《这一辈子》背后不仅有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不仅是我们认识他所生活经历的百年中国的一面镜子,也是我们在咖啡厅里、在自家沙发上的上佳读物。

季羡林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