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时光

作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5

顾文姬评分

5

4745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雕刻时光内容简介

许多影评人曾试着诠释其浓烈的个人化视野,却始终难以企及。终于,在这本《雕刻时光》里,他记录了自己的思想、回忆,首度披露其重要作品的创作灵感、发展脉络、工作方法以及浓烈的自传内涵,并深入探究影像创作的种种问题。这些文章系长期陆续写成,惟《牺牲》一章口述于其生命最后几周。在这本艺术证言里,我们看到这位大师在“一团时间”里雕塑生命,仿佛时间奔驰穿越镜头,烙印于画面之中。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您的电影震撼了我。您拥有潜入成人与孩子的感知世界的天赋,能唤醒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展现给他们这个世界真实的而非虚假的价值。您让电影画面中的每件事物、每个细节都富有象征意味,提炼到哲学意味,并用最简省的描写手法让每一帧画面都充满诗歌与音乐…这些都是您的,只有您的叙事手法有这种特质

“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语言,另外一种沟通方式:感觉和形象。这种沟通方式消弭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防线。意志、感觉情感这些才能抹掉人与人之间的障碍,让他们不再对峙在镜子和门墙的两侧。银幕的边框散开了,那先前与我们隔绝的世界来到我们中间,成为现实……

对我而言,最有趣的角色,便是这种外表看似沉滞,内心却充满了爆炸性情感的人。

当一个导演说他要拍一部容易通过的电影,以便为他梦想中的电影积聚力量,他只是在骗人,或者更甚,是自我欺骗。他再也拍不出自己的电影了!

电影创作工作的实质是什么?一定程度上可以界定为雕刻时光。就好比雕塑家面对一块大理石,成品的样子了然于心,然后一点点剔除所有多余部分,电影人同样从包含海量生活事实的时间巨块中剔除所有不需要的部分,只留下能成为电影要素的部分,只留下能清晰描述电影形象的部分。这一剔除动作中蕴含着艺术的选拔,艺术选拔在任何一门艺术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许多伟大的作品都诞生于艺术家克服自身缺陷的努力;虽然这些缺陷并未从此消失无踪,作品却因它而诞生了。

P39杰作以自己独特的法则存在,我们甚至在不同意作者基本观点的情况下,依然能感到情感和美学上的强烈冲击。伟大的作品总是在艺术家挑战自己弱点的过程中诞生的。挑战——不是破坏,而是一种存在。 P45所谓杰作,是某种不受狂热或冷淡影响的内向封闭的空间,精彩之处在于各部分的均衡。 P53艺术形象不可能只站在一边,为了名副其实的真实,它必须囊括各种现象的辩证的矛盾性。

P43不再寻求真理的人看不见美好的事物,或者只看到负面的呈现。这种极度的精神空虚令人接受不了艺术却又去评判艺术,从而拒绝在更高层面上思索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导致这样俗不可耐地感叹:“不喜欢!”“没意思!”理由很充分,却好比一个试图画出彩虹的先天盲人。持有类似评判标准地现代人无力思考真理,对艺术家与他人分享整理而体验的痛苦置若罔闻。 P44只有通过种种不同的阐释,批评才能达到某种相对的客观。……有时候不同人的美学倾向与其说道出了作品的本质特征,不如说是评论者的主观个性。

P43艺术的目的是为人的死亡做准备,开垦并耕作人的灵魂,令其向善。 在使作品与受众相统一的某种特别的生物场中,我们内心美好的一面会得以表露,我们渴望将其释放。那一刻,我们会认识并发现自己的情感深处有着无限潜能。

P54正如托马斯曼所写:只有冷漠的人才会自由。个性强的都不自由,他已经被自身的模具冲压、限制、禁锢……

我衷心企盼能够在自己的电影中说一些话,本着全然的诚挚,而又不硬把自己的意见,勉强加诸别人身上。

尽皆是一些散乱、模糊、没有骨架、没有计划的东西,就像一团云,只有那中心事件是凝聚的,有如一篇详细的报告,意义明白、界定清楚。与那天所发生的其他事物相较,那件事就如同兀自伫立于雾中的一棵树。

任何场面调度都不应该被重复使用,就像没有任何两个人的个性是完全相同的。一旦场面调度变成了一个符码、一首老调,一个观念(无论它是多么原创),那么整部影片,人物、情景、心理状态——全都会变为造作、虚假。

宗教真理的意义就是希望。哲学追求真理,界定人类活动的意义,人类理性的极限、存在的意义,总是哲学家最后得到的结论为存在毫无意义,而人的努力尽属惘然。

艺术的目的便是为人的死亡做准备,耕犁他的性灵,使其有能力去恶向善。

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的每一次认知都是通过自己的存在重新认识生活、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目标。当然,个体会利用人类所积累的全部知识,但毕竟伦理与情感上的自我认知体验才是每个人生命的唯一目标,且任何一次认知在主观上都是重新体验。人们一次次建立自己与世界的联系,痛苦地渴望着能具有他凭某种直觉所认知的理想特质。而这种不可及的个体的“我”的缺陷,正是人类不满足的永恒源头。

说到诗,我并不把它当作一种体裁。诗是一种对世界的感受,是一种看待现实的特殊方式。 所以,诗是一种哲学,引领着人的一生。

你要自由就得如此,不必征求任何人的同意。对于你所当做的,你必须有自己的前提,奉行不渝,而不致因为境遇而屈从或让步。然而,那种自由却需要强有力的内在资源、高度的自觉,以及一种对自己乃至对他人所负责的意识。 除了他们自身之外,他们没有任何意义;这便是衡量其自由性的标准。他们看这世界,就好像从前从未看过一般,没有任何经验的包袱,他们看世界就如初抵世界者一样的独立自由。

在本章的开端,我曾表示高兴见到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壁垒逐渐形成,两者曾经互相为影像并且互蒙其利。我认为电影的发展不只会逐渐远离文学,也会逐渐远离相关艺术形式,慢慢形成自己的特性。这个过程可能会比我们期待的更缓慢冗长,而且速度也不一致,这就是为什么电影至今仍沿用的许多其他艺术所特有的原则;这些原则常常成为许多导演拍片的基础,但是慢慢地,这些原则会演变成电影发展的绊脚石,阻碍它去发展自己的特色;其结果是使得电影失去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现实人生的能力,只能借助于文学、绘画或戏剧。

伟大的作品诞生于艺术家表达其道德理想的挣扎。事实上,他的理念、情感全部源自于这些理想。

一切工作皆可于脑海中完成,但是会有一个潜在的危机:那就是太容易陷入直觉的吉光片羽中沾沾自喜,反而忽略了建立扎实,完整的理性基础。……避免我的反省陷入这样一种自溺的期许。

情绪在胶着(焦灼)、持续张力(压榨)的情况下,窜升至高潮,终于溃决涌现。……最有趣的角色,便是这种外表看似沉滞,内里却充满爆炸性情感的人。

布列松可能是电影史上唯一能将事先形成的观念完美融合于完成作品中的人。据我所知,在这一方面从未有人像他那么坚持。他的指导原则则是摒除所谓的“表现”<原文开始>,意即他要打破影像和现实生活的界限;也就是要让生命本身栩栩如生、意味深长地呈现,不特别加味调料,不带任何勉强,也不刻意凑合任何事物。

奇妙的是“虚假”这个标签,在艺术中系贴于那些毫无疑问地属于我们平凡、日常的现实体认之上。原来,我们的生活形式要比自然主义所认定的要诗意得多,残留在我们的思想、心灵中有那么多不曾被理解的符号。

第三点让我肺腑撼动的是这个小男孩的性格,一种被战争扭曲、偏离生命轴心的特殊性格立刻攫取了我。所有属于童年特有的无价至宝都无可挽回地从他的生命中消失,却而代之的是,战争所赐予的邪恶已在他的童稚的躯壳中凝聚、膨胀。

当一位作者和一位导演对美学的基本原理都持有争议时,妥协是不可能的,这会破坏一部电影的基本理念,这部电影也不可能产生。

我仅仅需要我地不朽 好让血液循流年复一年 我愿一生相许 换取恒久温热安全地处所 但愿人生不是飞行地穿针 引我渡越世界恰似一缕细索

许多伟大作品的诞生都是由于艺术家克服自身弱点的努力;虽然这些弱点并未从此消失无踪,作品却因而诞生了。

艺术家对我们揭露他的世界,强迫我们相信他,或者因为不相干或者不具说服力而拒绝他。<原文开始>

透过情感才能了解的影响世界时,思想变得没有意义。因为思想是短暂的,而影像却是永恒的;如果一个人具有精神上的包容力,便可能把艺术的冲击力和纯宗教体验做一种类比。艺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影响灵魂,重塑他的精神结构。

雕刻时光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6):俄罗斯导演,20世纪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身兼作家及演员。他一生只拍了七部电影,但每一部都让他名留影史。短片《今天不离去》《压路机和小提琴》长片《伊万的童年》《安德烈·卢布廖夫》《索拉里斯》《镜子》《潜行者》《乡愁》《牺牲》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