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第二版)
生活中的经济学(第二版)内容简介
本书共有44个题目,各成体系,作者用每个人都可能有的经验来说明国民经济核算、总量均衡、通货膨胀、价格与资源配置、外部效应、国际贸易等基本理论。尤其着重讨论了经济制度和交易费用,注意介绍市场经济的文化、法律、道德观念的背景,它们是市场规则得以遵守的基础。它引导读者思考分析,含英咀华,从而是体会出自己能掌握的经济学来。
热门摘录
和中国人不同,美国人比较认为市场是中性的。人们在市场上选择应由市场来决定,这和爱不爱国没关系。 美国人对于买外国货有他们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如果美国货不及外国货,为了爱国而买国货,结果反而会惯坏了美国企业。要爱国,就要让美国企业到世界市场上去竞争。
边际效用是用来有强调某一商品和没有某一商品在效用上的差别,特别是已经消费了一定数量的商品之后,在增加一单位消费的效用。例如三个馒头吃饱,边际效用在逐渐降低。 因此,一物的价格,在某些情况下,由消费者对他的评价决定,而与他的成本无关。
美国没有户籍管理,搬家时不需要到警察局迁户口。 总的来说,政府提供的服务有两重目的:一是保证公民有一个适宜生存和生活的环境并维持市场规则;二是保证社会贫富差距不太大。最大开销的国防,治安、公路等开支属于第一个目的;社会保险主要用于第二个目的,而教育则对两个目的都有作用。
第一产业是指直接从自然界取得资源的产业,如农林牧渔,矿业; 第二产业是加工业;第三产业包括运输,金融,零售,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 从较长期的演变来看,人们的物质消耗的比重在减少。例如美国的农林牧渔业的产值在1950年时占总产值的7.3%,到90年代下降到2.2%。而非物质消耗的比重在增加,如美国的第三产业在同期从66%增加到69%。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区别:如果我的工资增加,我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但如果所有的人的工资都同样的增加,则谁也不会因为加工资而改善生活。因为总体的生活水平取决于社会的生产总量,如果生产不增加,光增加薪水,物价水平就会上升,结果把增加工资的效果全部抵消。
第一个办法是政府向银行借钱。银行里的储蓄本来是要给企业家投资做基建用的,经济衰退是企业家不愿意投资,那么就由政府代劳。 第二个办法是政府向未来借钱。即印发钞票来投资。新钞票支付政府的投资开销,待投资得到了效益,再将赚的钱拿来还债。
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1936 凯恩斯的理论是西方国家用来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理论。 凯恩斯的理论有被滥用的可能: 当经济繁荣时,即总需求量和总供给量大体均衡。此时政府再借贷或印钞来增加大型工程,就会造成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生产已无潜力可挖,供不应求,则造成物价上涨。这个叫做赤字财政。在经济繁荣时期乱实行赤字财政,就会造成衰退时凯恩斯的理论不再奏效。经济产生了抗药性,体现为政府投资过后,物价上涨而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这种现象叫做滞涨。
期货(现在交钱,将来收货);银行存款(或贷款)。 每个美国公民都有社会保险号码,这个号码会跟随人一生,换地方也不变。当年满65岁时,便可享受社会保险(要求工作年限设定的很低,这个未来应该会调高。) 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保逐渐资不抵债。而这没有中国面临的问题严重。因为中国的人口是迅速的降低,而且有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
为什么说从总体上看,现在向未来借钱是不可能的,美国国债的债权人也是美国人。
从宏观上看,居民总的货币收入有限,不可能有无限的购买力,这也限制了物价的总水平。
生活中的经济学(第二版)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