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选集(第四卷)
南怀瑾选集(第四卷)内容简介
《禅宗与道家·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魏晋以降,儒、佛、道三家鼎足而立,并称显学。它们既互相排斥,又彼此吸收,融通变易,争雄于世,从各个方面推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由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写的《禅宗与道家》(原名《禅与道概论》,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就是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系统阐述禅宗与道家的宗旨、源流、修持和影响的著作。全书分为两编。上编为“禅宗与佛学”,对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禅宗的传承;奠定后世禅宗思想基础的六祖慧能的事迹;禅宗的语录、公案、机锋和棒喝;参禅的方法;禅学与理学的关系;禅宗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影响;以及闻名遐迩的丛林制度等,作了精湛的论述。下编为“道家与道教”,对隐士和方士的由来;养神、服气、饵药、祀祷的派分;老庄之学;齐燕之风;阴阳五行;神仙丹道;道教的形成与演化;以及道家与道教对古代天丈、历算、地理(堪舆)、物理、化学、医药等自然科学的贡献等,作了深有见地的剖析。兹征得作者和原出版单位的同意,将《禅与道概论》1989年第十版,易为今名,改排出版,以供研究。宇宙何以生成天地万物?人的心灵究竟具有多大的功能?修炼养生能否延年益寿?古往
热门摘录
全部佛学经教的学理,都是为了说明如何修持求证的理论与方法,所以执着经教学理的人,往往把教理变成思想,反而增加知识上的障碍与差岐,并不能做到即知即行,同时证到工夫与见地并进的效果,所以教外别传,知识为表示对普通佛教佛学教授法的不同
所以他要放弃知识的教理,但求实际的证悟,但等到真正悟到实际的真谛,对于所有知识学问的根本,自然而然就融会贯通,豁然明白其究竟的道理了。
对佛学教理的“教”,与教外别传禅宗的“宗”,做一概念的结论:“教”,是教导你如何修行证果;“宗”,是我要如何求证修行,只在教导方法上有不同,并不是目的有两样。
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文章风格各有不同……只要把握书的主题是在说明修炼丹道的原理方法,百读不厌,久久就会自然贯通找出体系条理了。
静坐又称盘膝打坐,自汉魏以后印度佛教传入休息禅定的方法,是锻炼形态,收摄身心,使之走入静定境界的一种方便 静坐原始是印度古老瑜伽术的一种姿态,并非任何究竟,只是可以通用于修养身心性命的姿态与方法……无论学仙学佛,养生全真之道都以清心寡欲入手,而至寂寞无为之究竟……但一般不可能,是谓“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 瑜伽术的最高成就仅等于道家引导养生派的内功修炼,不如密宗道教原始的妙密,但明清之后也流入形质的范围,只重气脉修为了……
换言之,佛法所谓涅磐妙心的心,并非指这个我意识思维分辨作用的心,它所谓心,所谓性,都是指宇宙同根,万物一体的真如全体的妙心,古人讲说佛理,与翻译佛学的时候,因文字词汇不敷应用,往往把它所指宇宙万有人我同体的中心,便用这个通常的心字做代表;但把意识思维分辨作用的心理的心,也用这个心字来作代表,所以便使后世研究佛学的人,认为这个意识思维的心便是佛说的涅磐妙心的内涵,那就大有出入了...
关于服饵丹药的三种类。自战国以后,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之间,丹道服饵派的种类,大体可以把它分为三类,也就是后世道家所谓的天元丹、地元丹、人元丹三种。 天元丹约有两类:一是指天然的矿物而成丹的,如五金、八石等
南怀瑾选集(第四卷)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