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偶像
鲤·偶像内容简介
80年代人,是伴随着偶像成长起来的一代,从崔健到五月天,从四大天王到陈奕迅,从王小波到村上春树,从赖宁到韩寒,在成长过程中,在懵懂无知的时代,偶像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更激励着青春前进的步伐,让我们为之付出无悔的热情与爱,用狂热打破一切准则。长大了我们才发现,偶像被神话的过程中,已经脱离自身而独立存在,他的言行举止均被赋予意义,他在公众面前摆出某种言说姿态,却丧失掉清晰的轮廓。伴随着逼不得已的成熟过程,偶像逐渐被我们抛在脑后,曾经因为拥护同一个偶像而组成的小团体土崩瓦解,当偶像沦为一个标签时,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与青春的逝去。我们曾经追随着偶像而试图建立或者反抗什么,偶像就像集合的哨声,把很多人聚拢到一起,迈着整齐的步伐朝某个方向前进。但最后我们颓然地发现,原本代表自由和反抗的偶像是一个易碎的肥皂泡,而作为拥护者的我们在摇旗呐喊的同时不知不觉被驯化,活在偶像的虚幻光芒之下,迷失自我。现如今,偶像不再是一种信仰,而变成一种职业。本期《鲤•偶像》没有着眼于大时代,而从个体记忆里关于偶像的痕迹入手。殳俏曾经为了迈克尔•杰克逊苦学英语,当她真的站在梦幻庄园门口时,一个时代的偶像已经逝去。周嘉宁在十年的青春里,几次与
热门摘录
我觉得摄影就是摄影师对拍摄对象的印象,不一定能准确表达出来,但某种含糊的东西反而可以让观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只见一面就拍,拍出来的就是当时的印象;相处时间长了,拍的就是另外的一些印象了,会有所改变。
耐心,再耐心一点,花更多的时间,等待反应到达高潮的瞬间,气场最为微妙的瞬间,按下快门。
这些照片让我有存在感,的确曾经历过一些事和人。
虽然口口声声说怎么还不认识他,但若真在某处遇见,大约也只会心里说一声,是他啊。
成人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人再与我说起他,如今愈发不会。我从未在心里哀惋过什么,而我这样的人,要彻底死心,产生那种青春散场感,也一定很难。
送给所有真心崇拜过偶像的人,我们都是最懂得爱的一群人。因为爱音乐,我们永远不寂寞。 所以有时候,你的一些举动也许真的得不到反应,但其实你看到的这个偶像、你喜欢的这个人,她其实是会影响你的。
大明坐在我的左手边,不说话,只是听我们叽叽喳喳地讲,天马行空的,好像我们从未分离过,好像这中间的种种,都是做梦。我们亲密无间,笑得含义不明,我们都变得有城府了,这幕戏演得多么好,简直像是真的。只有大明,大明微微蜷曲的右手,像是这幕戏里唯一的败笔,唯一的破绽,唯一的天机泄漏。
“你是从画上下来的,我们都是,我们为人之前都是在画中。永恒是一幅无涯的壁画,我们是其中的一抹颜色。 ”这之后也要回到画中,所以不要怕死,那就像把降落的镜头倒放。向天上飞去是不疼的,因为你不会撞在一个结实的平面上,是一个没有落点和终点的过程,不结束。是溶在里面,像黄油抹在一片烤热的面包上。到你想找自己,已经渗透开来,在灿烂之中。“——王朔
朱威廉有次说,你看我们当年榕树下出来的人,都那么厉害。当时他事业越到一些挫折,心里比较感概。榕树下创立之初,有首张学友的歌被当作网站的主题曲,叫《留住这时光》。是的,时光会过去,但时光也会被记住、被留住。这些十多年前的人和事,也经常被提到、被想起。作为创始人,也许商业上没能成功,但给大家留下的印记,却是多么深刻。起码对我来说,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曾参与过这段往事。
一个多变的作家未必不是好作家,何况评价一个作家的好坏,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地随便而不用负责
我一个高中女同学因为在阅读课傻瓜全文朗诵《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而令语文老师言语无措,当时大部分热爱文学的朋友也从习惯性地涉猎外国 经典名著改为研读王小波。那时恰逢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期,我们所能获得的信息着实有限,但好歹这渠道畅通,老师们也不完全反对。
“对岸的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台湾人爱用“古早”来形容“有一些历史感”的物什,譬如古著鞋、包或者衣裙,也有复古的店铺、建筑和只有在儿时才见过的玩具及吃过的食物。“古早”泛指上一个年代的产物,无论是爷爷奶奶一辈,还是爸爸妈妈年轻的时候留下的痕迹,凡是“旧”的,就算不怎么精致、不怎么值钱,也是美好的符号。人的年纪越长,似乎就越爱追寻旧时滋味的淳朴。如今盛行的“古早”味,已经不再是个人标新立异的价值取向,恰恰相反,它已经成为人们的“集体回忆”,试图将历史以味觉的形式留存于心。
手工本身已经成为高档及精品化的代名词。
鲤·偶像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