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视

作者:彼得·沃茨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65

顾文姬评分

5

476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盲视内容简介

★人类最终的进化方向到底是什么?如果唯有摒弃自我意识才能在茫茫星海中生存下去,这是进化还是灭绝?雨果奖得主彼得·沃茨代表长篇,近十年硬科幻领域集大成之作,获加拿大极光奖、法兰西学院科幻文学翻译奖、日本星云奖等诸多科幻大奖。★重新定义人类与异星的“第一次接触”,打破历代作品中千篇一律的“外星人”形象,直接对生命形态发出拷问。以严肃文学的写作手法、科幻冒险的起伏跌宕,探讨存在与意识的终极命题。★十年全新修订版,特别收录作者专门提供的《上校》《零和》番外中短篇二则及完整版后记,以供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故事线和书中关于自我意识的讨论。同系列续作《模仿》即将于年底出版。◎ 内容简介2082年2月13日,65536个外星探测器包围了地球,初时它们如同镶嵌在大气层中的无数个黑洞,其后它们一起燃烧殆尽,引发了地球以及地球同步轨道上的所有无线电同声共鸣,每一架红外线望远镜都只能看到一片雪花。一场短暂的、明亮的,来自不明生物的窥测。地球方面探测到信号的来源,先后派出三支队伍前往源头——海王星轨道附近柯伊伯带上的一颗彗星,本斯—考菲德进行勘测,前两支队伍均为无人探测器。在第二波无人探测器即将靠近时,星核中埋有人造仪器的本斯—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我说的不是个案。大脑是生存引擎,不是真相探测器。如果自我欺骗更有利于适应性,大脑就撒谎。不去注意一一无关的东西。真相从来无足轻重。只有适应性。如今你们完全不按世界的本来面目体验它。你们体验的是一个用各种假设构建的模型,捷径,谎言。整个种族生来患有失认症。罗夏对你们的一切,你们样样都对自已做过了。”

他们的婚姻仿佛放射性同位素,服从指数衰减规律,迅速走向腐败。

大脑里的测定仪,斯宾德是这么说的。但大脑中还有别的东西。那里存在着世界的模型,而我们其实并不是往外瞧;我们的意识只关注自己脑中的这个模拟。它是对现实的诠释,其他感官时刻提供数据,将它不断更新。假如那些感官停止运转,而模型却由于某种创伤或肿瘤功能受损,无法将这条信息纳入更新,那时又会怎样?我们是不是会把同样的数据拿来循环、篡改,下意识地拒绝承认事实?我们会盯着那过时的图像看多久?我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明白,自己看到的世界已不再能反映自己身处的那个世界,

盲视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彼得·沃茨

彼得·沃茨

“每当我觉得自己的生存意志过于旺盛,我就会读一读彼得·沃茨。”——加拿大评论家詹姆斯·尼科尔(James Nicoll)彼得·沃茨(Peter Watts)加拿大科幻作家,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从事海洋生物工作多年,专注硬科幻写作。《环球邮报》称他是“在世最优秀的硬科幻作者之一”,作品已被翻译成21种语言出版。1999年发表处女作《星鱼》(Starfish),因其生动详实的海洋生物与深海环境的描述广受赞誉,后与续集《大漩涡》(Maelstrom)和《太古菌反扑》(Behemoth)共同构成“裂谷人三部曲”。《盲视》(Blindsight)是他的第六本作品。十余年来,彼得·沃茨曾多次入围并获得科幻界重要奖项:2000年,《星鱼》入围约翰·坎贝尔奖;2007年,长篇小说《盲视》入围雨果奖、轨迹奖、坎贝尔奖,并获当年加拿大极光奖最佳长篇及2014年星云奖最佳翻译长篇;2010年,《岛》(The Island)获雨果奖最佳短中篇;2011年,《怪形》(The Things)获轨迹奖最佳短篇。

彼得·沃茨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