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回忆录
金岳霖回忆录内容简介
本书是哲学家金岳霖晚年亲自撰写的一部回忆录,是颠覆世人印象的人生传奇之作。金先生一眼望去便是哲学家,他“浑身散发着哲学家的味道”,然而他的内在却流淌着名士风流,一生笼罩在传奇中。它回忆了自己在人生、情趣、交友三方面的经历,彻底颠覆了这位哲学家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还原了他真实的人生-----一位游离于学问之外忘情于山水之间却成就了一番大业的人。它叙述了自己学术及学术之外的生活细节,以小见大,以情感人,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生活中的大师级学者的人格与情趣。本书情趣盎然,可读性极强,吸引力很大。读者如沐春风,如同和一位极具生活情趣的老人聊天,可以得到与读其学术著作天壤之别的感受。这部回忆录,让人得到生活的感悟,人生的喟叹,回归人类本性的呼唤。通过这部书的传奇回忆,能给我们启迪:我们今天怎么做人?
热门摘录
美国人占领了教育这个势力范围,而又能使中国人不感觉到它是占领。甚至本来是美国替中国培养知识分子的事,到了“美籍华人”时代也可以说已经变成了中国替美国培养知识分子的事了。也许有人会说,不对,他们的知识分子是在美国得到的,不是从中国带去的。不错,就知识的来源说,确实如此。但是,知识分子的头等重要问题是为谁服务的问题。
她们这一家是有特点的,这也就是说她们是有一般性的。她们有文化,可是不是文化人;她们有相当多的知识,可是不是要推动知识前进的知识分子;她们没有多少钱,租房子给学生,可以帮助零用,可是他们也不靠房租过日子;她们没有势力,老太太娘家的侄子只是市政府的小职员,不是官。 那时候的美国,这样的家庭何止千万,所谓“白领子奴隶”就是这种家庭的人。他们可能在工厂工作,可是他们不是直接参加体力劳动的、穿着很厚的蓝布裤子行动快速的工人,而是慢条斯理的普通人。这样的家庭是那时民主美国的背脊骨。
回到北京以后,赵元任本来在清华大学教逻辑,不教了,要我代替,就这样,我教起逻辑来了。我也只好边教边学。1931年,我又有机会到美国留学一年,就到哈弗大学的谢非先生那里学逻辑。我告诉他说,我教过逻辑,可是没有学过。他大笑了一阵。
花时间最长,灾难最多的是《知识论》那本书。这本书我在昆明就已经写成。那时候日帝飞机经常来轰炸,我只好把稿子带着跑警报,到了北边山上,我就坐在稿子上。那一次轰炸的时间长,天也快黑了,我站起来就走,稿子就摆在山上了。等我记起回去,已经不见了,只好再写。一本六七十万字的书不是可以记住的,所谓再写只可能是从头到尾写新的。这个工作在1948年12月的某天完成了,寄给商务印书馆了。
金岳霖回忆录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