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谈贝聿铭

作者:波姆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3

顾文姬评分

4

371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贝聿铭谈贝聿铭内容简介

大艺术书房与一般的艺术丛书有所区别。我们走出纯艺术的框架,把艺术的视野扩展到最广阔的领域,把艺术的触角舒展到过去人们并不认为是艺术的层面;同时,用更新颖的观念,更丰富的视角,更多样的形式来讨论艺术,力图给人不拘一格,耳目一新之感。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儿时记忆中的苏州,人们以诚相待,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日常生活之首,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我在那儿逐渐感受到并珍惜生活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按中国的传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就是中文所谓的“待人接物”,一个人应该懂得如何得到、如何给予,我很小便接受这种教育。……建筑的特别性在于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对西方人来说,宗教是很重要的,虽然我不确定,但我认为信仰上帝并不会给西方人带来局限,这种抽象的信仰其实是行为的原动力。……在某种意义上,我确实是缺少了某种能力。想想那些为赞美上帝而创造的许多美好的东西,想想那些艺术、音乐和建筑的巨作。这种设计灵感是我无从体会的,我也不知道我到底错过了多少。

我在建筑中利用光,其实是利用了大自然的力量;如果我以几何体来强化建筑,譬如像香港中国银行那样的高楼,那也是体现了我对大自然力量的认同感。……谈到空间和量体时,人们多半会将它看成几何形体。但通过光线的变化和人在空间中活动,人们的情绪反应更为强烈了,这两者都是建筑的要素,并不只是空间和量体。

(葛洛佩斯)他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去探索。学生得为自己辩护,但必须有个很好的理由,不能只是你个人从感性上认为这件事物很好、很漂亮,这种自我约束是很有用的。

我个人认为,现代日本建筑必须源于他们自己的历史根源,就好比是一棵树,必须起源于土壤之中。互传花粉需要时间,直到被本土环境所接受。

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而不仅仅是空间中被欣赏的物体而已,如果将建筑简化到如此就太肤浅了。建筑必须融入人类活动,并提升这种活动的品质,这是我对建筑的看法。

城市规划与经济紧密关联的。譬如在上海浦东,建造88层金茂大厦的同时,应该同时建造一些低密度的中底层建筑,并利用高层建筑为底层建筑创造经济条件。这种多密度的混合型城市更具活力和人气。可惜现在很多城市规划缺乏宏观性,设想如果浦东陆家嘴地区不单是一幢又一幢的“金茂大厦”,而是一个有大厦、有住宅、有学校、有博物馆的综合社区,这样的浦东会更有生命力,才能成为一个有头有脚的完整的人。

贝聿铭谈贝聿铭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波姆

波姆

贝聿铭,著名华人建筑师,1917年生于中国苏州狮子林贝家,为中国银行创始人贝祖怡之子。17岁赴美求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修习建筑。毕业后先是跟随美国知名的都市改造营建商齐肯多夫工作,之后于1955年创立了建筑事务所,建筑设计广及世界各国。著名作品包括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日本滋贺县的美秀(Miho)博物馆,法国罗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以及新近完成的德国历史博物馆等。贝聿铭目前全心投入中国大陆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工作。译者简介:林兵,生于上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硕士。自1998年起任职于贝氏建筑事务所,曾经参加了包括苏州博物馆在内的多项国际工程建筑设计。

波姆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