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课
第一堂课内容简介
享誉世界的中国艺术史家巫鸿,在美国名校讲授中国艺术史各领域的第一堂课汇集,是中国艺术的入门级读物。《第一堂课》堪称中国版的《艺术的故事》,它以深入浅出的讲解,系统展示“中国美”的意蕴,带你领略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这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艺术的第一堂课,也是中国人走进自己伟大文明美的历程的第一堂课。……………………………………作为中国美术史领域国际著名的学者,巫鸿教授自上世纪开始尝试进行中西两种文化的转译,开启了一种新的中国艺术史写作范式。本书便是巫鸿30年来在哈佛和芝大给学生第一学期第一堂课的讲稿合集,希望中国读者可以通过他的眼光,重新发现和认识本国的艺术与文明。这两个大学的开学第一堂课都是由教授向大学生介绍本门课程到底是研究什么的,以供大学生做选修的参考。哈佛和芝大的美术史课程都分为三个档次。最基本的是为本科生专门设计的“核心课程”(Core Course),目的在于为“有教育的年轻人”提供基本知识修养。中间一级是本科和研究生均可遴选的课程,专业程度因而随之增强。最高一级是给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开设的小型讨论课,这种课强调不间断的互动、讨论、磋商以及学生的独立研究。本书所收的讲稿包括了这三种课程。不同于以往的艺术
热门摘录
“礼器”和“用器”的区分,隐含着在所有关于礼仪及礼仪美术的描述背后存在着一个二元结构的事实。……礼仪和礼器的核心就在于“区分”,因为正确的区分意味着良好与和谐的秩序。礼器这个概念因此又隐含着一个悖论:一方面作为一个象征物,礼器必须在特征上与用器有足够大的区别;而另一方面它依然是“器”,是器皿或者器物,在类型学上与用器相贯通。48
礼仪美术的一系列特征逐渐成形——礼器总是要求使用当时所具备的最高技术,也总是使用珍稀材料或高超工匠的大量劳力。尽管它们维持了日常用具的类型特征,但实用性的一面被有意摒弃。这些特征进而预示着在这个象征系统中,一旦一个被技术发明或者一种珍稀材料被发现,它们就会被吸纳进礼器传统之中,用于非实用的礼仪目的。66
作为徽识,这种铭文点明了礼器的制造者和拥有者。从商朝晚期开始,祖先的庙号被加入,所以铭文的重心的在于“受供奉者”而非“供奉者”,另一个证明是制作者的名字常被忽略。……礼仪用具的意义和功能因此发生了一个重大改变:它们不仅仅是祖先神灵进行仪式性沟通的工具,而且成了对生者在现实世界中荣誉与成就的证明。随着这个变化,象征性的图案逐渐失去了其活力与主导性地位,长篇铭文被铸在装饰简单的铜器上——这种器物要求的是“阅读”而非“观看”。62
尽管柴尔德的理论中青铜器具被用于增强生产力,但是古代中国青铜器的主要作用却是“挥霍”和“吸收”生产力。而正是因为这些人造器物能够如此“挥霍”和“吸收”生产力,它们才能够成为特权和神权的象征。
第一堂课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