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中国人

作者:彼得·汉德克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2

顾文姬评分

4

1014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痛苦的中国人内容简介

《痛苦的中国人》具有鲜明的汉德克风格,以近乎挽歌式的深情描写和无所畏惧的正义良知,展现出一个不同于主流媒体的南斯拉夫和塞尔维亚,既有文学上的探索和实验,也有政治领域的思考和立场,是全面了解汉德克的思想和风格的不可错过的作品。【 内容简介】《痛苦的中国人》收录了汉德克的四部作品,包括小说《痛苦的中国人》和三篇游记,即《梦想者告别第九王国》《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纳河冬日之行或给予塞尔维亚的正义》和《冬日旅行之夏日补遗》。在《痛苦的中国人》中,作为一个出现在主人公梦境中的神秘的陌生人,“痛苦的中国人”一再成为主人公竭力克服内心痛苦的隐喻;三篇观察和游记则标志着汉德克一个新的创作时期,也体现了他面对欧洲剧烈的政治动荡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的正义良知。【评论】这是一部极具识别性的彼得•汉德克作品:包括场景、氛围、声音和张力,……那些不由自主地被小说、诗歌,奔放的想象力和富有思辨性的幻想所吸引的人们天生就是汉德克的读者。——《出版人周刊》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约翰•厄普代克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200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所谓有时间,并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解脱:解脱了所有矛盾的感觉。这意味着:缓冲与前进,无拘无束与全心投入,解除心理武装与顽强抵抗,休养生息与奋发进取。“有时间”这种情况很少有,也许所谓的“天恩眷顾”应叫做“时间着顾”。对“门槛”概念的一种传统解读也异曲同工:由俭入奢。是“从贫穷匮乏到丰饶富有的过渡”。因为“有时间”,オ有轰鸣声响彻大地,才有缤纷色彩射出光芒,才有草木颤动,才有湿地草垫覆盖大地。

简单地说,留在记忆里或者挥之不去的只是在一个纯粹的内陆国家的旅行,那里甚至没有天然湖泊,只有河流,但是什么样的河流呢——谁有朝一日想象经历一个未来的、只有河流而且远近都没有海洋的内陆国家的话:那就随他一起去塞尔维亚吧。

那些习以为常的寒鸦叫声,此刻听上去像一排正在齐射的枪炮轰鸣声;突然响起的一阵马蹄声,就像一个已经停止不动的钟突然又走了起来(但很快又停了);那一声声公鸡的啼叫既像是警报,又像是吹响最后归营的号角。每当树林上空那些电车电线相互碰撞到一起时,便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就像一场正在熊熊燃烧的大火。

这些塔楼,无论是洋葱形的,还是尖顶的,或者圆柱形的,可在我看来,它们不仅是一个个飞扬跋扈的象征,而且也是一个个变得僵死不堪的幻象,在嘲笑我们所有的孤寂。没有人需要它们,可它们却假托是救苦救难的救世主。难道不是有时候,也包括艰难困苦的时候,有阳光和空气从地平线上投来吗?它们想要进入我们的世界,可是那些塔楼却挡住了你的远眺。

痛苦的中国人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彼得·汉德克

彼得·汉德克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1942—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当代德语文学重要作家,被称为“活着的经典”。1973年获毕希纳文学奖,2009年获卡夫卡文学奖。著有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重现》、《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剧本《骂观众》、《卡斯帕》、《形同陌路的时刻》等。1961年入格拉茨大学读法律。24岁出版第一部小说《大黄蜂》,在此之前他已退学专心创作。同年发表使他一举成名的剧本《骂观众》,在德语文坛引起空前的轰动。他创作的《卡斯帕》,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相提并论,他也被誉为创造“说话剧”与反语言规训的大师。在文学创作之外,汉德克与文德斯合作编剧的《柏林苍穹下》成为影史经典,他导演的电影《左撇子女人》曾获戛纳电影节zui佳影片提名。

彼得·汉德克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