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理和(1915∼1960)屏東人,後遷居高雄美濃。幼年接受私塾漢文教育,後受同父異母兄和鳴鼓勵,接觸新文學作品,也決定以文學創作為職志,更奮發學習中文。在父親經營的農場當助手時結識鍾臺妹,從此展開驚天動地的愛情。但同姓婚姻不為客家社會與家庭制度所容,遂奔赴北平、瀋陽等地。1946年攜眷返臺,任初中教員。不久,因肺疾惡化,一度入院療養。雖然後來死裡逃生(耗盡家產及鑿掉七根肋骨才挽回性命),但家計全賴台妹維持。一生備極艱辛,一女一子夭折,長子鐵民又因長期營養不良摔傷成駝背,罹病、散盡家財、殘廢的長子,一件件無情的打擊他,然而在貧病交逼下,他仍寫作不輟,呈現了作家堅忍不拔、追求理想的精神。一生經歷台灣淪日五十年的後半期,也在大陸淪陷區的偽政權度過八年,終其一生足跡所至,包括台灣、瀋陽、北平、上海等,經驗的廣度與深度,皆為同時期作家罕見。作品有濃厚的自傳色彩,題材大致以描寫中國大陸、臺灣農民的生活經驗及對臺灣人命運之感思為主,文字簡練樸實,有悲天憫人之心,因此生活雖困躓艱屯,卻能以莊嚴而坦然的心情面對。字裡行間洋溢著生活的意義與生命的智慧。病逝後,文友以「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稱之,是對其不朽形象最傳神的寫照。生前多不為人所知,直到根據他的人生遭遇改編的電影《原鄉人》的上映,才使一般民眾認識了他。長篇小說《笠山農場》曾獲中華文藝獎。1976年張良澤曾編成《鍾理和全集》八冊出版,1997年高雄縣文化中心復出版了《鍾理和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