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基本知识
翻译的基本知识内容简介
本书讲解翻译的基本知识,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论述,又有具体细微的实践指导,篇幅短小,深入浅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以来,在华语世界广为流传。全书凡十八章,前半部纵论古今,介绍翻译的历史、语言学基础、规则、标准,有如知识小品,即使不通外文者,读起来也会兴致盎然;后半部教授翻译的具体步骤,俯拾引用当时欧美优秀作家文句及中国古典作品为例,由简及深,纠偏取正。附录部分列举大量误译实例进行评述改译,可供读者研习实战技巧。读者可通由此书领略翻译的魅力,掌握翻译的基本知识,增进翻译的能力。
热门摘录
中文没有相当于“be”的动词,白话文的“是”,绝无存在的意思,文言文的“为”,只是可作“成为”解,即英文的“become”,也与存在无关。西方逻辑可称为“同一性逻辑”,而中国逻辑可称为“相关性逻辑”,因中文只说到是非之间,有无之间,好坏之间,所以张东荪曾经证明辩证法是中国人思想方法中固有的东西。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翻译时对原文要忠实,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有些原文的的含义很是艰深,难得理解,他便要在这些句的前后,酌加“引衬”,以便使得原文的意思可以明显。
如果是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生长的人,他就会说各种各样的话,会说英语,会说马来话,会说华语,会说闽、粤方言。这样的人英文叫做会说多种语言的人(polyglot)。他只能做通译,不能做翻译。通译是动口的,他不一定要认识字,而翻译是动手的,他必须通晓书本上的文字。所以从事翻译工作,非精通语文的人(linguist)莫办。
其间完全采用一种叫做“译场”的方式,即许多人通力合作,在严格的分工制度下从事翻译的工作
英文的介词,连词,关系词之类,都算是虚字,高克毅在《广播与翻译》一文中说,“使译文听起来太西化,最忌的两种虚字是when和if”。前者译为”当.....时候“,后者译为”如果.....的话“,都太公式化,应当避免
孔子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意思就是说,要把一个人的话语和思想,传到远方或传到后世,就必得有记录的文字。 没有文字而只是口头传述的,不算正式的翻译,只可成为通译(interpret);要把用文字写成的书籍,译成另外一种文字,这才是正式的翻译(tranlate)。
莎士比亚说,名称有什么关系呢?现在那个我们称为玫瑰花的,叫做任何其他的名字,也是一样的芬芳。这就是说,我们给它的名称虽有不同,而自然物本身的实质不变。荀子在他的《正名》篇上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这是合乎现代语言学的理论的。现代中国首屈一指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在1959年出版的《语言问题》上说: 语言跟语言所表达的事务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完全是约定俗成的关系。这是已然的事实,而没有天然的,必然的联系。
逻辑是翻译者的最后一张王牌,是他必须具有的基本要素。凡是翻译出来的一事一物,都必须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否则必然有误。
我们翻译的单位,至少应该是句,而不是字。要能把一段为一个单位,自然更好了。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他的语文风格,我们必须把它融会贯通,合成一体,使意义和声调配合无间,译文才能完全表达原文,所以说对原文忠实,不只是对表面的字意忠实,必须对原文的思想、感情、风格、声调、节奏等等,都要忠实才行。
只要真能了解原意,又能用译语表达,是没有直译和意译之分的。
Translations are like women when they are faithful they are not beautiful, when they are beautiful they are not faithful. (翻译好比女人,如果是忠实的就不漂亮,如果是漂亮的就不忠实)。
从前的翻译家讲究信达雅,现在的翻译家就采用猜筛栽
人们已体会到翻译以理解原文为第一要义,故不特把证义再细分为若干部门,且聘外国人为助,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翻译的基本知识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