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杨绛传

作者:罗银胜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34

顾文姬评分

4

219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百年风华:杨绛传内容简介

《百年风华:杨绛传》内容简介:杨绛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文学翻译家,她的名字已如星光闪耀。她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在历经风风雨雨后,她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夏衍先生有言:“你们捧钱钟书,我捧杨绛”,这不啻是对杨绛先生的莫大肯定。《百年风华:杨绛传》是第一部有关杨绛的人物传记,有不少内容直接引用了杨绛先生著作中的记载,以大量真实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为背景,加上作者本人的诸多资料收集,让我们了解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传奇人生。这本传记,是回应夏衍先生赞誉的抛砖引玉之作。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当时在父母的庇荫之下,杨绛不像她父亲年轻的时候,能看到革命的迫切。她是脱离实际的后知后觉或无知无觉,只凭抽象的了解,觉得救国救民是很复杂的事,推翻一个政权并不能解决问题,还得争求一个好的制度,保障一个好的政府。

杨绛的童年时期,面临古老的中国在20世纪中波澜壮阔的百年巨变。她出生时值辛亥革命的前夜。杨绛的父亲杨荫杭也积极投身于一系列革命运动。杨绛出生不久,辛亥革命爆发,结束了封建王朝在中国的反动专制统治,也同时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其时,旧的王朝终于风吹雨打而去,而民主与科学的大纛所揭橥的救国救民的道理和信念日益深人人心,形成了社会性的思潮,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不懈地探索民族解放、民主自由乃至发展之路。这就是杨绛出生前后的社会现实。

与杨绛同学的有后来成为著名社会学家的费孝通教授,杨、费两人不仅是中学同学,在东吴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也是同学,交情笃深。晚年,费孝通因病住院,杨绛前去看望。在旁的医生,听说他们的这段同学情缘,惊叹说:“有缘,有缘。”这可算是一段文坛佳话。

钱锺书鼓励她报考清华外文系研究生,并指点她要看哪些书。杨绛自学一年,果然于1933年夏考上清华外文系研究生,她的同班同学有季羡林等。这年夏天,她和钱锺书在苏州订婚。

这篇散文(《阴》)由景及人,丝丝入扣,似写意,又似工笔。 杨绛出手不凡,她的文学成就,已然起步,且起点不低,她有理由对未来充满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排练,杨绛的第一部话剧《称心如意》于1943年春天,正式公演。 杨绛步入剧坛,并非偶然,这是来自她对都市小市民生活和知识分子生活体验的积累。上海滩这个大都市特有的新旧参半、土洋结合的生活形态,正是引发剧作家灵感的渊薮。……杨绛恰如其分地掌握了喜剧的技巧,充分揭示了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十里洋场中的小市民生活的灰色平庸,杨绛十分熟稔,剧作深入地表现了上海市民生活的种种尷尬,剧中人物身上的喜剧因素,折射出五光十色的社会万象。

在北京逗留期间,当时清华大学的负责人之一吴晗,有意请傅雷留在清华大学教授法语,于是央求杨绛夫妇从中说项。傅雷不愿教法语,只想教美术和美术评论,可是清华大学不设这门课。这样傅雷就没有留下,又回到上海,继续他的翻译生涯。不过他们几人的友谊依然保持着,只要有机会,还是抽暇见面。

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条件下,杨绛认为,“收拾厕所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其一,可以躲避红卫兵的“造反”;其二,可以销毁“会生麻烦的字纸”;其三,可以“享到向所未识的自由”,摆脱“多礼”的习惯,看见不喜欢的人“干脆呆着脸理都不理”,“甚至瞪着眼晴看人,好像他不是人而是物。绝没有谁会责备我目中无人,因为我自己早已不是人了。这是‘颠倒过来’了意想不到的妙处”。

多年之后,杨绛在文章中写“文化大革命”时女婿自杀,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不动声色,巨大的留白,巨大的悲恸。光想想,便令人毛骨悚然。这不是常人能达到的境界。因而可以说,真正平谈至极的文字当属杨绛。

在杨绛眼里,钱锺书向来抉择很爽快,好像未经思考的,但事后从不游移反复。而自己则不免思前想后,可是两人的抉择总相同。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到此也就死心塌地,不再生妄想。

在杨绛的记忆中,傅雷的印象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他们互相交往,一起品文谈艺,一起探索……然而,这极有价值、极富意义的交往,随着翻译家的含冤去世而终止。

杨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文学创作上蔚为大观,特别是散文创作较之40年代有了很大的突破。80年代她的散文创作,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都浑然一体,竟无矫揉造作,一切似乎都在不经意中完成,正应了一句古诗“庾信文章老更成”。读杨绛的散文,恰如品味一壶明前龙井,清雅、醇和、隽永,令人难忘,回味无穷。 杨绛的散文,开创了新时期散文美学的新天地,文章表现出的静观的态度,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的“静穆”,可有一比。

杨绛发自内心地说:“这大量的中、外文笔记和读书心得,锺书都“没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矻矻积聚的知识,对于研究他学问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总该是一份有用的遗产。我应当尽我所能,为有志读书求知者,把锺书留下的笔记和日札妥为保存。”

《我们的钱瑗》自推出以后,即重印了好几次,它是继杨绛的《我们仁》之后,对钱家的再次关注。这种关注不是对一个家庭私生活的津津乐道,而是对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生存空间的反映。

杨绛有个窍门,就是在同样的时间里,尽量利用不同的身体器官,做不同的事情。比如,吃饭的时候听广播、看电视,看书的时候在桌子底下打毛衣。另外,她还要利用零碎时间,做零碎的事情,积少成多,就能做出像样的事情了。

百年风华:杨绛传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罗银胜

罗银胜

罗银胜 独立学者、资深传记作家。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著有《顾准传》《顾准画传》《顾准评传》《才情人生乔冠华》《乔冠华全传》《潘序伦传》《王元化和他的朋友们》《红色名媛章含之》《周扬传》等书。

罗银胜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