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高等原理
比较文学高等原理内容简介
《比较文学高等原理(修订版)》主要内容简介:比较文学学科自20世纪进入中国以来,教材建设一直极受重视。新千年来临后,中国学者提出建构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观念。这一观念鲜明地反映在教材创新进程中,打破了传统的模仿国外教材的局面。各个研究方向的多种教材纷纷推出,呈现出多元化的教材布局,为本教材系列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热门摘录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把“民族精神”看做“构成了一个民族意识的其他种种形式的基础和内容”,从而把世界精神与民族精神看做辩证统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我们认为,差异性与同一性的辩证认识,应当成为绝对普遍性的前提,看到文化相对性与文化一体性之间的联系,首先要承认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文化认识论及其逻辑基础的不同,东方的辩证法强调自然与人、本民族与异己民族、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交往与逾越互动互补的可能性,且莫把异族文化及其心理看做自我认证的附属品。
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模式也十分重视文学认识论的建立,刘勰《文心雕龙》中“原道”、“征圣”、“宗经”三篇便是完整的文学认识论与起源论。其中勾勒出了道一言一文的认识路线,从“人文之原,肇之太极”开始,到“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表达了完整的认识论观念。
比较文学是以主体的比较思维方式以对于异质文学的研究,从异质的比较得到的文学本质理解中就含有了整体和统一。不了解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等三大悲剧家的作品,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夏夜之梦》等,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名作,英国拜伦、雪菜和湖畔派诗人的作品,19世纪俄国小说,乔伊斯、普鲁斯特、福克纳等等,当然不能算是理解文学。
《尚书・尧典》有“诗言志”说,“志”在英文中译作“意向性”(intetion),可以说正与胡塞尔等人的语汇相符,中国最早的诗歌理论就主张文学的意向性,从“诗言志”到“文以载道”,又展示出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有个重视文学意向性和文学意义的传统,于是,进行中西文本意向性的比较研究是必然的。
笔者曾经指出,以“六经”为指导的中国文化与《圣经》、《古兰经》这样一种经典的文化存在巨大区别,“六经”本身是多元化的、辩证理性的产物,它不是种宗教经典。它所激扬的也是这样一种多元化的文化形态。特别是佛经传入以后,儒释道经典共存,成为辩证理性的象征,从客观上杜绝了一神论的统治形成。从本质上来看,首先是“六经”中就有着多元精神因素的存在。西方文化在基督教传人后,一神教成为主导,单一经典取代原有的神话史诗,从而开始西方理性精神至上的漫长历程。这也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东方的其他宗教与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根本区别。
文化中的同化与异化关系反映于整个文学领域,具体在文学历史类型方面,它主要体现于文体与文意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文学类型发展中,文体是相对稳定的,相反的,文本内容与文学意识是相对活跃的。文体的自我延续要大于文意的接受。世界文学类型是在这种辩证对立和互相转化中不断进步的,东西方共同创造了世界文学类型的多样化形态。
西方戏剧自诞生起,其发展经历了八次浪潮和四个高峰。八次浪潮是:古希腊罗马时期一一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时期一一文艺复兴时期一一古典主义时期一启蒙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一现实主义时期一现代(后现代)主义时期。四个高峰是古希腊戏剧、莎土比亚戏剧、易ト生戏剧、现代主义戏剧。八次浪潮契合了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分期、四个高峰代表了西方戏剧发展的最高成就。 《比较文学教程》,方汉文主编235
阐发研究其实就是以中西不同的理论话语来互释阐明双方文学文本,或中西诗学理论直接进行比照对话辨识异同、寻求互补的双向阐发研究。与西方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注重跨国别和跨学科不同,中国的发研究更加注重跨民族、跨语言和跨文化。传统的探究“原义”的古籍注释主要是单向阐释,闻发研究注重双向阐发和互证互补,属于双向阐释,是中国阐释学对比较文学学科的重大贡献。 《比较文学教程》115,方汉文。
比较文学高等原理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