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峰与波谷

作者:阎步克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9

顾文姬评分

5

1190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波峰与波谷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的四卷本《中华文明史》的普及本,分别叙述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四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共12分册。在原书综合性、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通俗性,以适应大众阅读的需要。本册叙述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对官僚政治在夏商周时代的萌发,秦汉时代的蓬勃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混乱衰弊进行了追源溯流、一气贯通而且脉络清晰的叙述,对三省制、察举制的进步等萌芽于南北朝丽勃兴于隋唐的政治制度,也有极具洞见的见解。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简单说,“朝议”就是先民主后集中,臣工献策而皇帝拍板儿。

可以推知,秦政权很早就具有巨大的征发能力,民众也早已习惯于国家的役使了。兵马俑坑中所见庞大“俑军”,大量刑徒的使用,都富有“秦国特色”。学者荀子在赴秦考察时看到:秦人纯朴,很少声乐服饰的享受,“甚畏有司而顺”,民众生路狭窄而国家使民酷烈。纯朴剽悍又顺从官府,这真是专制和霸业寻求者的天赐之资啊!关东之人斥秦为“虎狼之国”,秦统一后还出现了关东民众“苦秦苛法”的情况,但秦地的秦人却没那样的抱怨,因为“苛法”他们久已习惯了。正像今人所说,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

或说中国古代实行“人治",那不全正确:既存在着山积的法律,它们是被精心制定的,但它们又没法条条落实、兑现,这オ是传统中国的实情。由此造成了一种传统心理:法律不过就是那么回事儿,别当真。当然死抠条文、一丝不苟的方面,也是有的,而且是制度所要求的,如秦汉官文书中“如诏书”、“如律令”之类语词的反复出现所显示的那样。就算是舞文弄法、深文周纳,也得在法规之内上下其手。“不当真”和“如律令”看上去是矛盾的,其实不矛盾,官场就是如此,“官僚制的法”就是如此。

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学”特别发达。春秋战国百家并作,司马谈这样说他们:“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诸子百家都是“以治为务”的,他们不作纯粹学问家,只在象牙之塔里探讨事物奧秘;却争先恐后地在救世治国上驰骋思绪,积极向统治者提供“治道”。统治者也会择善而从,尊崇某个学术流派,把家之学奉为“指导思想”。所以中国政治,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政治”倾向。另一些古代国家会把某种宗教立为国教,不过宗教跟家之学、跟意识形态是不相同的,“意识形态政治”是很“中国特色”的。

法家的法术只是一种政治行政理论,黄老的道术只是一种政治哲学,它们都属于君人南面之术”,即由统治者自己掌握的统治术,而不是那种可以用来号召民众、凝聚社会的意识形态。换言之,皇帝可以拿它们来对付民众,却不能拿它们来争取民众。所以在显示和宣传的层面上,或说在意识形态层面上,法术、道只能让位于儒术。

在士林交游得名,往往比王朝官爵更能抬高社会地位,结果许多人索性三察不起,九辟不就。不应察举征辟的现象,成了汉末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名士”和“品题”现象,使土林左右了社会的声望分配,并冲击了政府的传统文官标准,甚至使王朝选官听命林。进而“学潮”这种近代现象,居然也出现了。汉桓帝、汉灵帝时,太学生、土人掀起了清议风暴,“品核公卿,裁量执政”,随即横遭“党锢”惨祸,为东汉历史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蜀汉不过四五十年,但“官族”在这里照样源源而生。这是动荡不稳的小型政权的一种本能反应,可称“退行性政策”,意思是从大帝国的“法理型”政治形态后退,而更多依赖于私人性、依附性或团伙性的政治结合了。

中国传统官僚管理的一大特点,就是人员结构与职位结构的不对称。朝廷颁授了大量官号,“官人”队伍非常庞大;但承担行政职事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人。若把职位定义为职事与权责的话,那么官号多于职位的冗余部分,主要是作为品位发挥作用的。而人员结构明显大于职位结构的情况,主要是在魏晋以下严重起来的。

玄学名土中的激进派,就走得更远了,甚至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发展到了“无君论”的地步。阮籍申说“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物理”,斥责“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嵇康“以六经为芜移,以仁义为臭腐”,宣称“越名教而任自然”,不惮于“非汤武而薄周孔”。鲍敬言作《无君论》,赞扬上古无君之世,干脆把君主制说成是灾难与罪恶的渊薮。玄学激进派的矛头,直逼法术、儒术那最核心的东西,即三纲五常。

选官中央化的直接原因,是战乱对地方造成了巨大破坏,东汉那遍布郡县的生徒士人,大多销声匿迹了,京师成了政治文化重心之所在。汉代的土族多少具有地方性,很多活跃于州郡,而魏晋士族却是“中央化”了的,是在功臣、权贵及其子弟中形成的。这个圈子并不太大,而且具有强烈的封闭性;因此不仅普通士人,就连地方豪族也进身艰难,不容易挤上权势的餐桌了。所以士族权勢,并没有阻碍选官中央化,甚至依赖于它。即使是在门阀权贵把持方镇、用人自专的时候,形式上那些任命也应由中央吏部发出。

“爵—秩体制”及其所立足的政治结构和官贵成分,在两汉四百年处在不断地变迁波动之中。就品位结构而言,存在着一个“禄秩中心化”的进程;就影响等级结构的政治背景而言,存在着“文吏的官僚化”和“官僚的士人化”的进程。

部分人不愿采用“专制”一词,出于对祖先的“温情与敬意”

文法吏与皇帝的结合,很容易导致一个刚性的专制皇权;儒生士大夫与皇权的结合,则将促成一个弹性的皇权。

“常态”指什么呢?就是皇帝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儒家正统,和“士大夫政治”。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于一度,愈积愈进。” 军事和战争既是摧毁王超、朝的手段,也是激活旧体制的途径。 军事集团重建政权,新兴皇权把动乱所激发出的暴力体制化,并进而向官僚组织注入新的政治能量。

关东之人斥秦为“虎狼之国”,秦统一后还出现了关东民众“苦秦苛法”的情况,但秦地的秦人却没那样的抱怨,因为“苛法”他们久已习惯了。正像今人所说,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

官僚组织由官职和官员构成,人员是配置在职位上的。但只认为选官就是“为官择人”,即用合适的人员“填充”官职,不足以揭示传统选官的全部真相。因为“人员”也是一支官贵队伍,一个包含多种成分的统治集团。选官制是社会各阶层的求仕者成为官贵的桥梁,也是调整统治集团成分、分配或争夺权势利益的手段。制度既是政治博弈的规则,也是政治博弈的结果。

“凡此种种,都是官府通过税收提取资源能力大大下降的结果,让官员直接占有人手和经营职田,就将淡化其行政雇员意识,它行政服务的报酬,反而靠他自己经营,靠自己去挣。政府直接经营以为着政府的异化,说明它由行政机构变成了一个生存组织。打比方说,假如公安部开酒店,教育部办餐厅,以此给公务员发奖金,那还是个纯粹的行政部门么?”

那么,仅仅从“古老的农村结构”中寻找士族的起源,就是很片面的。“官场”构成了另一个世家的摇篮。复杂发达的专职官僚组织,是这个社会中无可匹敌的“巨无霸”,它提供了一个更高级的政治角逐空间——“官场”,它更为组织化、专门化,从而超越了原生的农村结构。官场中人可以获得更大权势声望,可以调用更多政治资源,建立更广泛的人际关系网,从而以更精致的方式寻求利益。古老农村结构中的乡里豪右,只有与“官场”建立联系之后,才有指望获得更大影响力。

“有蛮夷曰道”,“道”是设于少数族居地的县级单位。... ...西汉末道约有32个。

州闾编制与军队编制一一对应,二者存在这同构性。可以再度推断,集权性的军事编制,曾有促进行政编制集中化之功。

关东之人斥秦为“虎狼之国”,秦统一后还出现了关东民众“苦秦苛法”的情况,但秦地的秦人却没有那样的抱怨,因为“苛法”他们久已习惯了。正像今人所说,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

战国的儒生就不同了,他们是体制外的文化人、思想家,自可驰骋思绪,想象人类理想社会的蓝图,其对国家行政的理解,远不如法家深刻。

西汉儒生富于思想创造力和社会批判力,而东汉儒生却更具政治理性和现实感。

同时正朔服色都仍前代之旧,可知时人对三统五德说并不认真,往往以意为之,它为皇权提供不了太多观念支持。

魏晋以来三公变成了年高德劭的元老之位,南朝却经常用作少年皇子的加号。... ...可见世族与宗戚二者明显互为消长,而其背景,就是门阀与皇权在权势分割上,互为消长。

号称“甲族起家之选”的著作郎和秘书郎,为让贵游子弟利益均沾,著作郎、秘书郎只干百十来天就会升迁,好给其他贵游子弟腾地方。所以著作郎、秘书郎只是个标榜门第的资格,士族子弟要的就是这个资格。

今人所认定的那些“变革”、“转型”,... ...却没能让古人生出“变革”、“转型”的感觉来,他们依然作为编户齐民,生活在皇帝、官府之下。毕竟是古人而不是我们直接面对那个时代,他们对生活变迁程度的真切感受,必定有其道理在内。

梁启超早已指出:“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北方骑马民族的军事性格和主奴观念,在异族政权中造成了更大的结构性张力:在其与汉式官僚组织结合之后,能孕育出更强悍的专制与集权。

波峰与波谷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阎步克

阎步克

阎步克,1954年11月生,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主要著作有《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文明》《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译著《官僚制》《帝国的政治体系》,及史学论文90余篇。

阎步克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