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视骄阳
直视骄阳内容简介
让最深沉的痛,写最温柔的诗。_史铁生 毕淑敏 陆晓娅 曾奇峰 联袂推荐_其实,死,不过是活着的时候的一种想法。谁想它想得发抖了,谁就输了,谁想它想得坦然镇定了,谁就赢了......要是你先就对它说"不",固执地对它说"不",你不仅一无所得,反而会焦躁不安、恐惧倍加,终生受它的伤害。其实所有的困境,包括死,都是借助于你自己的这种恐慌来伤害你的。——史铁生死亡如同骄阳,难以直视又无所不在。本书为75岁高龄的心理治疗大师亚隆医生,面对日益迫近的自身死亡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和真情告白,饱含对生命的达观和眷恋。字里行间中的勇敢与博爱,睿智与从容,对所有珍惜生活又勤于探索的人们来说,都是宝贵箴言。——毕淑敏决不枯燥,决不深奥,决不做作,让你欲罢不能,让你泪流满面,让你豁然开朗,让你会心大笑——亚隆就有这样的本事,带着温暖和智慧,让你和他共同直面死亡。你可以不接受他的邀请,但一旦打开《直视骄阳》,走上对死亡的探索之旅,你就会得到启迪、陪伴和治疗——既然没有人能改变必死的命运,就也没有人不存在死亡的焦虑。对死亡的恐惧如影随形,一直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和它握手,因为向死而生教会我们活出意义,活在当下。——陆晓娅生命的终点在明确而坚定地等候着,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空内追求无限:无限地扩大对生命的感受。愚人在死亡面前变得混乱,智者在死亡面前会更加清醒。亚隆站在生命的巅峰向我们讲述关于死亡的一切。读他的文字,不会增加我们的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增加我们活着的清晰度。实际上这已经足够了,因为我们都不喜欢永生中的无聊,而喜欢短暂中的精彩。——曾奇峰
热门摘录
死亡,四处弥散 它攫取着、推搡着、啃噬着我 无处可逃 我只能 痛苦地尖叫 疯狂地哀嚎 死亡,在每一天里若隐若现 我试着留下走过的足迹 兴许这会有点用 我竭尽全力做到 全然活在当下 但死亡潜伏在黑暗之中 我所追寻的 这令人舒适的保护伞 如同包裹孩子的毛毯 在寂静的寒夜里 当恐惧来袭 它们就这样完全被浸透 那时 将不再有我的存在 不再有一个我 拿自然呼吸 能改过自新 能感受甜蜜的悲伤 而在难以忍受的丧失 竟无声无息地逼近 死亡本来什么也不是 死亡却成了一切
是否想过,当灵车驶过,你允许就是下一个? 他们把你裹在大大的白色褥子里, 深埋在地下两米; 他们把你装进黑色的盒子里, 黄土和碎石将把你埋葬。 一周之内,一切完好, 一周之后,棺材渗漏! 虫子钻进来,虫子爬出去, 它们咬你的口唇,吃你的眼睛,啃你的鼻子, 它们吮吸你脚趾头间的汁液! 一只巨大的凸眼虫钻进你的胃里, 又从你的眼窝里爬出来, 你的胃就这样变成泥沼一样的绿色, 流出奶油般的液体。 来吧!把它刷在面包片上吧! 在你死后,那便是你的美食。
安抚心灵的方法:一是留下自己的足迹,获得生命的意义,二是尽可能低活在当下。 没有指向的焦虑实际上是死亡焦虑——罗洛·梅说,在没什么可焦虑的时候,人们总是试图焦虑点儿什么。
正确面对遗憾,能帮助你采取行动来避免更多的遗憾。
我遵守准则站在我个人价值观的最高层面上来工作,即以病人的利益为第一考虑。 当有宗教信仰的人来寻求我的帮助时,我从来不会去挑战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因为这些价值观往往在他们人生早期就已经形成了。相反,我常常寻找方法来帮助他们支持自己的信仰。
许多人在反思或面临死亡时常常考虑的一个重要主题,也就是说,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 换句话说,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尼采用两句简短有力的警句概括了这两层含义,那就是“圆满人生”和“死得其时”——这就像希腊人左巴所主张的那样——“除了那烧毁的城堡,什么都别留给死亡。”萨特也在他的自传中写到:“我平静地走向人生终点……让我把心脏的最后一次跳动印刻在我最后一页作品上,死亡只能带走我的尸体。”
我朗读《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些段落给她听,也就是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意识到自己的妻子真的将要离开他时的那一段: 每次当他遇到麻烦时总是选择逃之夭夭。现在他的感觉就好像一个人正在安安稳稳地过桥,却突然发现桥断了,桥下是无底的深渊。可怕的是,那深渊才是生命本身,断裂的桥只不过是他一直以来生活于其中的虚假世界。
多年前,心理学家罗洛 梅曾风趣地说,在没什么可焦虑的时候,人们总是试图焦虑点儿什么。换句话说,没有确定对象的焦虑会立即寻找明确的目标。
换句话说, 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尼采用两句简短有力的警句概括了这层含义,那就是"圆满人生"和"死得其时"
历史上曾有许多人一再提到这个观点,却没有人能像俄国著名小说家纳博科夫在他的自传《说吧,记忆!》中写得那么漂亮,他在此书开头这样写到: 摇篮在深渊上晃动。常识告诉我们,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短的光亮,夹在两方永恒的黑暗之间。这两头的黑暗其实并无差别。但人们能平静地接受出生前的黑暗,却不愿(数着每小时4500次的心跳)面对那日益临近的另一头。
没有指向的焦虑实际上是死亡焦虑:多年前,心理学家罗洛·梅曾风趣地说,在没什么可焦虑的时候,人们总是试图焦虑些什么。换句话说,没有确定对象的焦虑会立即寻找明确的目标。
"最有价值的是,“她说,”你告诉我关于你儿子的事情。我被你如此坦诚地走近我的方式所感动。此外,我们探讨的另一个主题——我如何把自己对生活和死亡的恐惧放在乔治身上——着实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相信你是对的,但是,有一些观念,比如你所采纳的伊壁鸠鲁的那些,的确非常……嗯……非常睿智,但是我无法告诉你它们到底有多大用处。不过,毫无疑问的是我们在面谈期间发生的一切的确非常有效“。 苏珊将观念和关系一分为二是一个关键点。无论观念本身多么有用,假如没有与他们的亲密关系,他们也会毫无用武之地。
“如何”与“如是”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别。非本真的存在意味着沉溺于转瞬即逝的消遣,如美貌、风度、地位或名望;而本真的存在则意味着你不但觉知道存在与死亡,也对其他永恒不变的生命特性保持警醒,而且能够更热切、更乐意去做一些有意义的改变。你会迅速承担起人类的基本职责,创造出一个投入、丰富、充满意义以及自我实现的真实人生。
一些重要的生活事件常常能够引发觉醒体验: ·丧失身边亲爱的人 ·患有危机生命的疾病 ·亲密关系的破裂 ·一些重要的生命里程碑,如五十、六十、七十大寿等 ·重大创伤,如火灾、强奸、抢劫等 ·子女离家(空巢期) ·失业或更换职业 ·退休 ·搬至敬老院 ·能够传达内心深处讯息的有影响力的梦
每次当他遇到麻烦时总是选择逃之夭夭。现在他的感觉就好象一个人正在安安稳稳地过桥,却突然发现桥断了,敲下是无底的深渊。可怕的是,那深渊才是生命本身,断裂的桥只不过是他一直以来生活于其中的虚假世界。
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需读的感觉紧密相关。 换句话说,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色和你干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死亡焦虑也可以说是所有宗教信仰的源泉,这些信仰以不同方式抚慰我们的心灵,减轻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生命有限之痛。 在不同文化中以不同面目出现的神不但带给人们生命不死的希望,减轻死亡恐惧,而且通过提供永恒的存在,一系列生活规条以及有意义的生活蓝图来缓解各种存在的焦虑。
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捷克存在主义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让你失去未来,而在于让你没有了过去。实际上,遗忘是死亡的一种形式,贯穿于整个人生。
伍迪·艾伦关于死亡的妙语----"我并不害怕死亡,只是当死亡发生时我不想在场。"
我引用了弗洛伊德的一位同事奥兰特的话,……即“有些人拒绝借贷生命,是为了避免偿债死亡”。出现这种心理动力并非偶然,观察一下,我们身边都有那种麻木自己,避免热情投入生活的人,而这正是因为他们害怕失去得太多。……“这就好像在旅途中拒绝认识新朋友,拒绝做些有趣的事,以此来避免旅途必然结束时的痛苦。”
治疗师最好记下病人的生日,尤其是重要的寿辰,记得询问他们在这些日子里的感受。
这些体验会让你感觉怎样?会让你做些什么?你会因此抓狂、焦虑,试图躲开这个话题吗?或者,你开始美容祛皱、染黑头发?想在39岁的好年华里多待上几年?抑或是,你开始通过工作和按部就班的日常琐事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忘记这一切?对自己的梦想视而不见? 我建议你不要把目光挪开,相反,你可以保持清醒,充分利用这些体验。当你看着照片里年轻的自己时不妨停下来,让那种心酸的感觉呈现出来,在你心里逗留一会儿,像品味甜蜜的欢愉一样品味心酸的痛苦。
很多次,我惊喜地看到我的病人在晚年发生了积极的人生巨变,甚至有些病人在临近死亡时发生了改变。记住,改变从来不会迟,你也永远不算老。
所有这些都让她想起童年时代的家里,那时的她好像也处在同样的危险之中,父亲随时可能毫无预兆地暴怒,她却没有地方可以躲藏,只能尽可能地让自己好像不存在一样来寻求庇护——也就是说,尽可能地少说话、少提问题。
当死亡临近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将全部人生都用来追求名誉、声望和金钱,借此逃避死亡必将到来这个不争的事实。 在和自己的内心深入交谈之后,他清醒地意识到:他死得如此糟糕,正是因为他活得如此糟糕。他的整个人生都错了。为了逃避面对一死,他竟然没有让自己好好活过。
我们探讨了她的婚姻关系中的竞争性以及那些搁置在柜子里尚未完成的作品的意义;我们讨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比如幻想自己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是否是在对抗从生到死一路走过去的宿命?也许,那些没有完成的作品给她带来了某种报偿,让她无法探寻自己天赋的极限所在?也许,她想让自己永远相信,只要她愿意,她就能做出伟大的成就。只要她想,她就可以成为杰出的画家——这种幻想显然有它吸引人的地方。但也许,从来就没有画家能够达到她期望自己达到的水平 朱丽叶被这个想法深深震撼了。她永远对自己不满意,
在教学中,我常常向年轻的治疗师指出觉醒体验并非什么奇特罕见的概念,它贯穿于整个临床实践中。 几乎每一个哀伤过程中都酝酿着觉醒体验,并且最初通常以梦的形式出现。
德卢斯后来的确去申请在波特兰的那份工作了,她接受了面试,去看了那个社区,并且被录用了。但是在重新考察了那里的学校、天气、房价和物价之后,德卢斯最终放弃了。尽管如此,整个过程打开了她的眼界(和她内心的监狱之门)。因为她认真地考虑过了搬迁的事情,她开始觉得自己和以前不一样了。四个月之后,她在离家较近的地方申请并获得了一份更好的工作。
许多人的死亡焦虑来自于从未充分发展过自己的潜能,为此他们深深地感到遗憾。许多人之所以感到绝望正是因为他们的梦想没有成真,而更让人绝望的是他们甚至从未努力争取过。关注这种深层的不满足感往往能够帮助人们克服死亡焦虑
直视骄阳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