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

作者:王汎森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8

顾文姬评分

5

85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内容简介

本書收錄了作者的五篇學術論文,所涵蓋的範圍大概是晚清最後十年到一九三○年代左右,前後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偏重的是“變”的部分,即新的歷史觀的形成過程、對近代中國史學革命所產生的影響、不同學者學術眼光的差異及其學術研究中的傳承與進展等等。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老梅说: “《学衡》出来了,老胡怕不怕?” 老胡没有看见什么《学衡》, 只看一本《学骂》!

趁著寫這篇序論,我想討論一個問題:學術史/史學史的研究有什意義?我個人認爲學術史/史學史研究的意義非常多,其中之便是我在這篇序中所要談的,一方面是要幫助我們了解「歴史書寫的運作機制」,另一方面是由此「運作機制」進而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上某一個時期的人們爲什麽決定開啓或關閉、看重或看輕某一種知識/歴史?爲什麼以這樣的方式開啓或關閉,而開啓或關閉又有什麼意義

歷史書寫雖會想盡可能狀寫一切,但是所寫出的永遠只是「部份」歴史學者總是希望網羅一切但實際上任何歷史書寫都只可能是「部份」正如柏克(並非針對歷史工作者)所說的,每一次表述的同時也遮蔽了一些其他的東西・那人們爲何選取了個部份而忽略或蔽了其他的部份?書寫史像切司・可以用無限種方式下刀・但是人們爲什選擇這個方式而不是別的方式呢?因此如何選擇如何書寫,都是學術史/史學史所需要處理的重要問題。

所以學術史/史學史・不只是研究哪一位儒者哪一本書或哪一個學術流派・同時可以了解各個時代因何何開啓關了某些門。研究它們・事實上也是在研究它們所的一個個龐大的知識世界・以及其間的切換、差異對每一個時代人們的知識世界及現實生活所産生的重大影響。

史學史的研究至少應該包括兩個層次,一方面是研究史學意識的愛展另一方面是史家們實際上如何作研究因爲出現在史學方法論教科書上的並不一定反映在實際工作的層次。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里程碑式的宣言,而忽略了在實際研究工作中眼光及方法的轉變其實有所缺憾。

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王汎森

王汎森

王汎森,1958年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4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主要从事明清至中国近代的思想史、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晚明清初思想十论》《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等书,均享有盛名。

王汎森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