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边西北

作者:曾瑞龙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35

顾文姬评分

5

112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拓边西北内容简介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种)朴曰:“无益也。我辈不战,非怯也,盖有大不可者。夫婴孤城,抗剧贼,所恃以坚士心者,援兵尔。今吾众寡不敌,战而胜,围未必解;不幸小挫,贼驱所获以示城中,则士卒解体,谁与守者?且郭公在城,何忧?”

可是,争端延续到庙堂上,熟知现场实况者不一定具有压倒性优势,重要的是取舍予夺如何与国家的大政策吻合。 持调解之议者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熟悉现场实况。因此,他们不能讨论营建水洛城到底是否便利于“秦渭通路”,而只能从大政策上着眼。他们所能把握的大政策有二:一是安抚武臣,二是招揽蕃部。

虽然这里好像只有四军的编制,而不是七军,有些尚待弄清楚的地方,但这是规模相当大的一场战役,是可以初步确定的。

泾原路的军官郭祖德,也是郭成的义兄——建议不顾任何代价以解平夏城之围。副都部署王恩和将官姚雄、姚古都一致赞成,但种朴提议延迟反击。

在1097年五月,(平夏城、灵平寨)工程告一段落之后,章楶和种朴立即着手巩固平夏城侧后两方的安全。章楶奏称:“然两城初建,百事草创,深入敌境,未敢耕牧。道路梗涩,篱落不全,东西两山,贼路数条,抄掠之患,朝夕必有,若不于古高平、上下笾江川等处修筑堡障,则今日二城寨,尤为孤绝。”

然而,若从史料的片言只语旁敲侧击,对于钟传的野心不难窥见一鳞半爪。如1098年初枢密院关于三路会师天都山的计划,提及筑城天都山后,“选留泾原、熙河两路兵将戍守天都城”,就说明了原定熙河路的角色似乎比后来重要得多

政治保守主义和对外冒险的社会经济障碍,促使弭兵论再次流行起来。政治经济政策的两极化使到旧党学者必须从弭兵论寻找传统智慧,借以抨击对外侵略。1067年后的弭兵论实际上是宋初弭兵论的延续。首先,它重申优先考虑本国利益,特别注意战争对社会经济的破坏。

除了上述的边界问题外,西夏的敌对情绪和强硬姿态还源自本身的后族统治。整个11世纪后半叶,后族摄政者垄断了西夏的统治权,政治阴谋伴随着不断孕育的军事野心。攫取兵权、建立军功和巩固个人权力成为循环因果。

本章旨在从北宋中叶一件拓边事件引发的争议,探究北宋中叶文与武、中央与边庭的互动关系。在此个案中,笔者深感用传统的“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等概念,似乎不足以解释此种互动关系。水洛城事件启示出:中央由对边庭的实况所知有限,对于边将所造成的种种事实,常常不易否认。因而拓边活动便得以在“招诱蕃部”的名目下展开,实际上为武臣和豪开降土提供了出路。

本章视现实义为一种对外交往的规范,它在中国11世纪末的抬头其实弭兵论的不彻底有关,更是元祐后期历次成功的防御作战所促成。考虑一下元祐时代的主和论点,便会发觉其中存在大量计算利害得失的思维。虽然旧党的政治家每多以理想政治为出发点,但统治者实际上不能排除从双方力量对比决定政策的倾向。加上西夏和战无常的态度令宋人对建立长远的关系欠缺信心,宋人ー旦理解到其军事力量并不弱于西夏,他们便不再需要汲汲于求和,而经略横山和天都山就成为一项战略取向。

拓边西北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曾瑞龙

曾瑞龙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