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基础

作者:董洪利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5

顾文姬评分

4

155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古典文献学基础内容简介

《普通高校中文学科基础教材•古典文献学基础》主要内容:中国文化作为狭义的观念形态,显然无法单独存在,而是需要借助实物制作、规章制度、风俗习惯,语言文字诸类文化载体,方能成为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广义文化现实。其间以语言文字作为表现符号的文献堪称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而主要以书籍形式表现的古典文献更是凝聚中华民族智慧与经验的结晶。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2003年。 来新夏:《古籍整理讲义》,鹭江出版社,2003年。 清水茂:《清水茂汉学论集》,中华书局,2003年。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华书局,1994年。 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年。

高路明:《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陈垣:《校勘学释例》,上海书店,1997年。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齐鲁书社,1998年。 王叔岷:《斠雠学》,中华书局,2007年。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曹书杰:《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迟铎、党怀兴:《中国古典文献学》,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刘琳、吴洪泽:《古籍整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俊杰:《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2006年。 杨绪敏:《中国辨伪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理校法。段玉裁曰:“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定其是非之难”,所谓理校法也。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此法须通识为之,否则卤莽灭裂,以不误为误,而纠纷愈甚矣。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四大古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65卷、郦道元的《水经注》40卷、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3卷、李善的《文选注》60卷。

如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传释词》、王筠《说文句读》、俞樾《群经评议》《诸子平议》、马建忠《马氏文通》、孙德谦《古书读法略例》等,都有部分章节篇次论述古书句读,或分析古人句读的失误。再如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吕叔湘《通鉴标点琐议》以及中华书局出版的《古籍点校疑误汇录》一至五辑所收论述古书标点失误的大量文章等,都是分析句读的专书专文。

训诂中解释句法主要包括分析句法、解释词序和说明省略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扬雄、郭璞之后,在一千三四百年之间,转语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直到清代乾嘉年间,人们又重新开始对转语进行研究。其中成就最大的当属戴震、程瑶田和二王。戴震创古音9类25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理论,并应用在训诂实践上,著《转语二十章》,今仅存序言一篇。

从王念孙所发现的“转语”特点看,我们认为转语最本质的归来仍然是“声同义通”“声近义通” 利用转语在训诂学上可以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一是研究同源词,二是解释合音字,三是解释连语。

清末范希增《校雠杂述》说: “细辨乎一字之微,广极夫古今内外载籍浩瀚。其事以校勘始,以分类终,明其体用,得其理,斯称‘校雠学’。”

(图)下下黑口

古典文献学基础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