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送别

作者:高居翰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71

顾文姬评分

5

22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江岸送别内容简介

朱元璋推翻蒙元政权,建立明朝以后,却带来了一段腥风血雨的恐怖统治。许多文人画家都落得身首异处的凄惨下场,形成了明初画坛的空白时期。本书探讨明代初期与中期的绘画发展,除了讨论明代画家如何赓续元代的绘画成就,寻求创新之外,也探讨了宫廷绘画与浙、吴(苏州)、南京等地方画派的表现及其发展。书中对于画家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其绘画风格的关系,也有极为精彩透辟的讨论。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科举连连落第令文徵明难以消受;他很有个性地归咎于自己不会或不屑写八股文(因为他致力于古文)。当唐寅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乡试时,文林致函予其子文徵明:“子畏(即唐寅)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

……其中,他(文)引用了这位前辈画家对他的教诲(沈周):“画法以意匠经营为主,然必气运生动为妙。意匠易及,而气运别有三昧,非可言传!”

(浙派)这些绘画中所具现的理想(一如南宋绘画),正是宫廷中的达官贵人和城市里为俗事所羁绊的官宦商贾的共同理想。这些人困于环境与抉择,对自己所鄙夷的“尘世”依恋太深,因此实在少有人能够实现这种理想。 从当时在南京或北京所完成的这些画里,除了暗示之外,事实上我们对于明代中叶两京的生活几乎一无所知。也就是说,我们所讨论的主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艺术。

当我们对十六世纪苏州画坛了解得愈多,我们开始会发现,不同家派的风格与传统在当时彼此纵横交错,而且形成一种丰富而繁复的结构,此乃画家与赞助者、收藏家、画商与鉴赏家彼此之间,在错综复杂的互动下,所产生的结果。画风像人一样,也有阶层的区分。求画者按照特定的期望,而去寻找特定的画家。⋯⋯自从刘珏和沈周早年的时代以来,文人业余绘画那种有些曲高和寡且“自成一格”的状况逐渐消泯,因为他们的作品越来越受欢迎。文徵明有许多后继者转为职业画家,或是成为道地的职业画家,这些都证明了吴派在画风上的这层转变。

文徵明并不是一个不劳而获的人,他一生的成就都是经由缓慢而审慎的耕耘,以及屡遭挫折与尝试错误之后,才累计起来。文徵明不像唐寅这类画家,好像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以灿发的图画创意,来营造出量感与空间的效果;相反,他必须艰辛地琢磨绘画技巧。

文徵明大部分及最好的作品都是在他最后三十年所作,在这之前,他曾经在北京担任过短期的官职,但他很快地就归隐苏州。 文徵明在朝为官三年。他思念家乡,疾病缠身,且俸禄微薄。......”吾束发为文,期有所树立,竟不得一第,今亦何能强颜久居此耶。况无所事事,而日食太官,吾心真不安也。“ 在现实大环境中,文徵明历经艰辛,身不由己,最后决定投身在自己较能掌握的领域之中。抛开所有追求功名利禄的雄心壮志,文徵明在文人与画家的角色之间取得了妥协;最后,当他把目标定在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后,文徵明的成就就变得无可匹敌。

石锐 此时另有一位保守的院画家石锐,浙江杭州人,于宣德年间应诏进入宫廷,奉职仁智殿待诏。据说其部分山水画乃是运用元朝画家盛懋的风格,采青绿山水的手法;此外,他也是“界画”的专家,所谓“界画”是对建筑物作严谨的刻画。在石锐现存的作品中有三幅“故实”画,以及以青绿山水呈现的两幅手卷和两幅立轴。其中的一幅立轴可能是他传世最好的作品【图1.8】,上面有他的两枚钤印。

在此,我们可以再一次注意中国人的偏见——会做文章,会写书法,显然不一定就会画画。不过,指出仇英的作品没有艺术史意识,同时也欠缺天真的特质,这样的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而不是偏见,而且,为了解释这一点,有人提出仇氏的出身背景根本不适合发展出文人画家所特有的那种带有自觉的风格——即使他发展出这种风格,以他职业画家的身份,似乎也不适合运用它。仇英作画常能满足赞助者的需求,而且画得相当好。……

他們都是文征明在翰林院裡的同僚,但他們卻因識見過於狹隘,致使他們對學問以外的事物一點也不感興趣。

江岸送别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高居翰

高居翰

高居翰教授(James 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是当今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权威之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已出版“高居翰作品系列” 《隔江山色:元代绘画,1279-1368》、《江岸送别:明代前期的中国绘画,1368-1580》、《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的自然与风格》、《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五种,另有合著《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

高居翰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