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精读
世说新语精读内容简介
《世说新语》作为生动体现魏晋思想文化特征的经典著述,历来深受读书人的珍爱。本书作者多年执教《世说》课程,声誉卓著,而本书的写作则不仅凝聚了课堂教学的精华,亦充分考虑到普通爱好者之阅读需要。在融通《世说》全书和广泛采纳前贤见解的基础上,本书设列十余专题,考察魏晋时代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变迁、思想演进、文人心态及艺术趣味等多方面的情况,而于人物风流,尤加措意。从中可以获得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径和方法。对文本的精彩解读为本书之显著特点.作者对史料的敏感和机警深刻的见识.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而将严谨完整的结构与细致深入的文本解读结合为一体,使本书在《世说》研究领域中成为独具特色的著作。目 录导论一、《世说新语》的成书二、《世说新语》的性质与门类设定三、《世说新语》的注及传世版本四、《世说新语》的思想与艺术价值五、关于本书编撰的若干说明第一讲皇权与士权第二讲英雄与名士第三讲名教与自然第四讲《庄子》“逍遥”义与自由的困境第五讲情与兴第六讲药及酒第七讲自然的发现第八讲清谈风习第九讲幽默与谐趣第十讲士族的婚姻与家庭第十一讲雅量——魏晋士人的理想人格第十二讲女性的风采第十三讲艺术与游戏中的生命参考资料附录《世说新语》原文
热门摘录
紫石英 白石英 赤石脂 钟乳 石硫磺 海蛤(并研) 防风 栝楼)各二两半) 白术(七分) 人参(三两) 桔梗 细辛 干姜 桂心(各五分) 附子(炮,三分,去皮) 右十一五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中间节量,以意裁之
卫玠始渡江,见王大将军,因夜坐,大将军命谢幼舆。玠见谢,甚悦之,都不复顾王,遂达旦徽言,王永夕不得豫。玠体素羸,恒为母所禁,尔夕忽极,于此病笃,遂不起。
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公众性场合,人们总是有点小小的紧张不安,或内心的矛盾,由此会引起抓耳挠腮拍脑袋之类的小动作,非但不甚雅观,且容易透露出某些未必想透露出的信息。所以有点文化讲究身份的人,身边需要有点器具,把那种无意义不雅观的动作转化为看起来是有意义而且又漂亮的动作,显得洒脱自在。麈尾其实就是这样的作用。
文学真正的价值是个人才智与创造力的显示,是自我表现、自我宣泄的途径。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文学艺术的创造主要不是由作者自身的精神需求决定的,它也许会有技艺上的成就,而生命力和感染力却只能是有限的。
冯友兰有《论风流》一文,以为“玄心、洞见、深情、妙赏”四者,是构成魏晋名士风流的必要条件,这也不失为简赅的归纳。当然人要活得漂亮是不容易的,追求“名士风流”结果只是矫情和虚浮亦是常事。即如冯先生,能论风流矣,而行事每见窘迫。
“名”的世界确立以后,它被理解为就是真实世界本身,然而名与实并不等同,后者的运转并不按命名的理念进行。这种矛盾在世界的发展变化中不断激化,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由于概念体系完全浮离于真实世界之外,便会面临大崩溃。
那些流动与变幻的情感,才是生命的根本真实。
个体生命说到底是一种孤独的存在,这种孤独既是无奈的,却也可以是优美动人的,而这个故事描述的正是灵魂在孤独中的自由飞翔。
而酒之为“德”,则在于它是帮助人遗弃世俗、进入无限扩张的精神世界的途径。
至苏东坡《绿竹筠》“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数句,直是王子猷故事的注释了。不过东坡又是特别爱吃肉的,身形也较肥,堪称不瘦不俗之人。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流行着一种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来颂扬社会主流意识中所赞赏的东西的现象,我称之为“意识形态亢奋症”。
跟一切极端化的道德模范一样,这类人物跟真实生活无关,他们只是意识形态亢奋症的产物,专门用来教育世人的。
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其实是一个概念的世界,世界的名称代表了人赋予事物的内在关系,而正是那些具有命名与阐释名义之权力的人设定了世界的秩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流行着一种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来颂扬社会主流意识所赞赏的东西的现象,我称之为“意识形态亢奋症”。这在有些人纯然是种神症状,起因是受社会奖励的刺激。但在有些人,却还是有利益目标的。这就是对老百姓作愚化教育,使之忘却自我,顺从于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和权力意志。但这种愚化教育本身又带着很大的危险。因为当道德超乎常情常理时,它本身已经是不可信、不可行,因而是虚假的了。结果只能是社会真实道德水准的下降。
冯友兰有《论风流》一文,以为“玄心、洞见、深情、妙赏”四者,是构成魏晋名土风流的必要条件,这也不失为简赅的归纳。当然人要活得漂亮是不容易的,追求“名士风流”结果只是矫情和虚浮亦是常事。即如冯先生,能论风流矣,而行事每见窘迫。
林语堂《论幽默》说:“……(人)或者一且聪明起来,对人之智慧本身发生疑惑,处处发见人类的愚笨、矛盾、偏执、自大,幽默也就跟着出现。"这话说得大概不错。但“相当程度”是什么程度呢?他避开不谈。我想有一个前提是必要的,就是思想拥有所需要的自由,因而智慧可以获得滋养。在具有愚化作用的官方意识形态十分强大的年代,人心会变得麻木、虚伪,这对诙谐的趣味有着抑制的作用,使之不得生长。
以卓荦不群自许,内心充满骄傲,这是魏晋名士的普遍特点,他们在品格上的修炼,很少归向于儒家传统所提倡的自我检束、温文尔雅。
“名士风流”究竟需要什么条件,说起来怕也是纷纷扰扰。就魏晋时代而言,归根结底,它所要表现的是人物之美。所以,凸显个性、推崇真情,显示超越的自由精神,应该是最基本的要素,而仪态、オ学、智慧也都与之有关。友兰有论风流)一文 以为“玄心、洞见、深情、妙赏”四者,是构成魏晋名士风流的必要条件,这也不失为简赅的归纳。
就是根据某种神圣原则制定名称,根据名称所包含的理念展开教化,由此建立世界的秩序,保证人间万事的有序运转。果然如此,就能建立一个理想化的社会。
在老、庄那里,宇宙的本体是“无”。它不能够被命名因而也不能够被阐释一一称之为“道”也只是“强名”,它无往不在而无形无迹,它的唯一特性是“自然”一一自身如此,不具有任何外加的规定性。由于“无”本体是包括人类、人类社会在内的万物的本源,所以从根本上说,“自然”也是人与万物的本性及理想状态。
这里首要的问题是:名教的核心是维护体伦理的规则,其作用在于抑制个人的欲望,引导个人意志使之顺合于群体伦理的要求。而自东汉末以来,一个重要的思想变化就是士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他们要求对个人自由、尊严与生活欲望给予必要的尊重,这和本来的名教具有难以调和的矛盾。
这一种改造和调和的工作,其形而上的意义暂且不谈,就实用的意义来说,它既可以保存名教在维护群体伦理包括等级尊卑秩序方面的效用,又可以削弱它原来如嵇康所言“以抑引为主”的强制性质,使道德更多地与人的内心自愿相结合,而避免成为虚伪的程式。
魏晋时代“名教”与“自然”的紧张,其本质是已经不合时宜的社会伦理规范与越来越受重视的个人情感意志之间的紧张,僵硬的思维模式与活跃的精神力量之间的紧张。由王弼开始的将儒家与道家相互嫁接的做法,使这一紧张关系得到缓和。 所以乐广能够说“名教中自有乐地”
在袁中道看来,名教实无多少神圣意味,它只是一种手段,只是利用人的“好名之心”去对抗“情欲”,而且只是针对“中人”即普通人的。既要在普通人中保持名教抑引人欲的社会功用,又要解脱它对精英们的束缚,这就是从阮籍到袁中道许多士人内心的想法。
我们还是能够体会到的。这就是自东汉末以来,由于主导意识形态的崩坏,由于社会强烈动荡以及瘟疫流行造成的人口大量丧亡,由于个体意识的觉醒,在士人内心中形成的自爱与颓废相混融的精神状态。生命的意义是难确认的,而死亡却随时可能到来,人们恐慌地试圈要抓住什么东西。五石散,这一据信能保障长寿和性的快乐的药物,就为之提供了必要的刺激。至于“散发”带来的麻烦乃至危险,反倒是提高了药物的身价,并相应地提高了服食者的身价。
这说得很有意思,却又不尽然。本来士大夫的生活是向着享乐和松散的一面变化,而由于服散,衣着和行止上需要有所适应,遂两相煽动,使传统礼仪更难遵守,风气于是大为改观
魏晋人从老庄出发寻求超越的境界,由此他们改变了传统上对酒的警戒与慎。像魏晋时代那样,酒放肆地倾泻内心的悲欢,表现自由的、纵情适意的生活态度,是过去从未有过的。酒把人的欲望与情感从理性的拘禁和社会规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生命的状态于是变得活跃而热烈;但与此同时,酒也使人更敏锐地感受到人生的无奈,唤起对自身命运和社会现状的忧思与慨叹。凡此种种,使得饮酒这一行为容纳了丰富的文化含义。
人是一种天然矛盾的生物 个个体生命在其所处的现实环境中是渺小的,他的一切意愿都有可能被周围的力量所限制;但在精神上,人却具有无限的扩张性,“自我”这一意识其实就是世界中心的意识,这也正是刘伶和阮籍“大人先生”的形象所要表达的东西。《酒德颂》所寄的“意气”,就是这种精神无限扩张的欲望。而酒之为“德”,则在于它是帮助人遗弃世俗、进入无限扩张的精神世界的途径。
可以说,魏晋士人正是试图通过自然去体悟作为宇宙本体的“道”,试图通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达成人与道的一致。人们在这里赋予自然以特殊的价值:亲近自然的生活,代表了对俗世荣辱与利益的超越,代表了从容的、自如的和更富于诗意的生命姿态。从这一意义上看,自然美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客观存在;由于人心的需要在自然中得到满足,它才是美的。而自然的价值之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首先也应该从这一视角来看待。
对这两句简单的诗,阮孚作出了异常热烈的赞美:它的意境深广清幽(水广日泓,山高日峰),难以言说;每次读到它,就有一种超越的感觉(神指精神,形指身体。这里神形并举,意指生命整体)。单就诗而言,“林无静树川无停流”真是说不上有多么高妙,但是它包含着哲理性的内涵,并引出种延伸的思考:没有一棵树是安静的,没有一条河会停止流动,整个世界都处于无穷的迁变中,人为之痴迷、竭力追求的世俗荣耀,究竟有什么意义呢?阮孚正是沿着这种哲理来思考人生,才格外感叹诗意的深邃和动人。
世说新语精读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