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式谋杀的衰落

作者:乔治·奥威尔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49

顾文姬评分

4

1032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英国式谋杀的衰落内容简介

乔治·奥威尔不但是最著名的反极权小说作者,还是著名的英语文体家、第一流的散文家以及头脑清醒且目光犀利的文学评论家。《英国式谋杀的衰落》以谈文论艺为主,收入《狄更斯》、《托尔斯泰与莎士比亚》等名篇和《鲁德亚德·吉卜林》等备受争议的文论,加上《为英国式烹调辩》一类轻松的小品文,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奥威尔作为文学评论家的风采。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如果你痛恨暴力而又不相信政治,剩下的惟一办法是教育。也许社会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但是对个别人总是有希望的,如果你能在他还年轻的时候抓住他的话。

值得一笑的小环总是有个想法在背后,往往是一种离经叛道的想法。

人民常常鹦鹉学舌引用一些话儿不肯稍微费点心去查一查这些话的上下文或者弄明白它们的含义。

从外国来客的观点看,英国有两大缺点,一是我们的星期天的没劲,一是买一杯酒之难

每一篇写作都有其宣传的一面,但是任何一本书或剧本或诗歌或不论是什么的作品,要有持久价值,必须有什么东西留下来,根本不受它的道德或意义的影响-----这种留下来的东西我们只能称之为艺术。在一定限度内,坏思想和坏道德可以成为好文学。

......所追求的理想似乎是这个模样的东西:十万英镑、一幢爬满常青藤的老房子、一个温柔体贴的妻子、一窝小孩子,而不需要工作。一切都是安全、舒服、太平的,尤其是温馨的。在路的那头长满青苔的墓地里,有在大团圆结局发生之前亡故的亲人的墓。仆人们都是滑稽可笑和封建奴性的,孩子们在你西下伊伊啊啊,聒噪个没完,老朋友坐在你的火炉边说这过去的旧事......奇怪的事情是,这是一幅真正十分幸福的图画......现代没有人能够把这种漫无目的生活写得这么生气盎然的。

这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式的大团圆结局——一个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幸福大家庭都挤在一所房子里,不断繁殖,就像一池牡蛎一样。

你要是反对说这种作法是洛可可式的,这样反对是徒劳,你还不如用同样的理由去反对结婚蛋糕。

归根究底来说,除了是否能够留传长久以外,并无测试文学优劣的标准,而留传本身又只能当作多数人意见的索引而已。

乔伊·加吉里描述了强盗怎么闯进做玉米和种子生意的商人布尔朱克的家——“他们抢走了他的银箱,现款,喝了他的酒,吃了他的食品,他们还打了他耳光,揪他的鼻子,把他绑在床柱上,他们狠狠地揍了他一顿,把开花的一年生植物塞进她嘴里不让他叫出声来。”所谓的开花的一年生植物又是狄更斯的笔法。任何别的小说家大概只会提到上述暴行的一半。什么都丢记起来,细节加上细节,绣花加上绣花。你要是反对这种作风是洛可可式的,这样反对是徒劳的,你还不如去用同样理由反对结婚蛋糕。

在有些家庭里,做父亲的会对他的孩子说,“你再这样我就揍你,”而作母亲的则噙着眼泪,把孩子搂在怀里,爱护的低声说,“宝贝,你这样做对得起妈妈吗?”谁能说第二种方法不如第一种专制?真正的区别并不在于暴力与非暴力,而在于有没有权力欲。……像和平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那样的信条在表面上似乎意味着放弃权力,实际上却鼓励这种思想习惯。因为如果你抱有一种似乎已摆脱政治的肮脏信条——一种你本人不能期望从中得到物质的好处的信条——那就一定证明你是正确的吗?你越是以为自己正确,那么也就更自然胁迫别人也抱有同你一样的思想。

你如果自己不准备杀人,那么你必须经常准备有人会以其他方式丢命。

英国小说有一条不成文法,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一样在结婚时应该还保持着童贞,这条不成文法在他的作品中被抛在一边了,几乎可以说是自从菲尔丁以来的第一次。

一般都说,甚至英国人自己也说,英国式烹调是世界上最糟糕的烹调。它不仅是最差劲的,而且是模仿的

可见我们没有理由为我们的烹调感到惭愧,至少就独创性而言,或者就材料而言。

因此,有两个论点总是站得住脚的。一个是,你在没有改变制度之前怎么改善人性?另一个是,你在没有改善人性之前改变制度有什么用呢?它们对不同的人各有吸引力,而且大概还有在一定的时候互换的倾向。道德家和革命家总是不断地互相拆台。

莎士比亚后来的剧本中的道德寓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性的,而且肯定不是基督教的。只有两个剧本《哈姆雷特》和《奥赛罗》是在基督教时期发生的,甚至在这两个剧本里,除了《哈姆雷特》中鬼魂的出现,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万事皆得报应得“来世”。所有这些悲剧都是以人道主义的前提出发:人生虽然充满悲伤,仍是值得的,人类是高尚的动物——这一信念是托尔斯泰在晚年所没有的。

英国式谋杀的衰落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乔治·奥威尔

乔治·奥威尔

作者:(英)乔治·奥威尔 译者:郭宣 译者:郭照熙乔治·奥威尔(1903—1950),原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著名的英语文体家,以小说《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闻名于世。奥威尔出生于印度孟加拉,父亲是英帝国在印度的小文职官员。奥威尔在贫穷而又自视高人一等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返回英国后,于1917年获奖学金入伊顿公学读书,成绩优异,并在学校刊物上发表其最初的文章。1922年到缅甸,在印度皇家警察驻缅甸部队服役,由于意识到英帝国的统治违反缅甸人民的意愿,感到内疚,于1927年离开缅甸,一年后辞职。后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成小说《缅甸岁月》(1934)和自传体散文《猎象记》及《绞刑》。1944年写成讽刺苏联革命的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农场》,次年出版后头一次使奥威尔名利双收。1949年出版政治讽喻小说,也是他最后的作品《一九八四》。

乔治·奥威尔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