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概说
当代文学概说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其试图在当代文学史研究上建立新的叙述体系。它从对当代文学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出发,来把握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和生存状态: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描述当代文学体制的建立,文学高度“一体化”的形成和“一体化”的消弱、崩溃过程。在对当代文学的叙述上,除了有关文学规范、文学形态的特征外,还特别考察了中国当代文学生产方式(作家组织、文学报刊、文学评价方式)的特点和作家的状况(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与文学形态的关联,使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得到深化和开拓。
热门摘录
这种诗观,基于这样的信念:现实世界的分裂、不和谐的痛苦,将在诗中得到解决,以达到人的心灵的“绝对自由”。因此,诗的世界对顾城来说,不仅是艺术创造的范畴,而且是人的生活范畴。
学识、文化素养,自然不是成功作家的唯一条件,却是使作家免于浅陋的必要保证。这包括突破狭窄的视界,扩展体验的范围、深度,以及在中西文学的融合、撞击中做出创造性综合的可能。
在中国大陆,当代文学指的是始于1949年至1989年的中国文学,或者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文学。
毛泽东是十分确定地从政治任务的要求上来看待文学的。19世纪以来,中国建立一个现代国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毛泽东领导的革命所面临的间题,是他考虑文艺方针、政策的出发点。
毛泽东在《讲话》中,把自己称为“马克思主义者”,般也认为,他的主张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组成部分,或对这种理论“发展”。
他在《讲话》中强调地引用了列宁关于文学艺术事业应成为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的论述,却没有涉及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作家世界观与创作方法、作品的倾向性与艺术性矛盾等间题,也没有更多注意列宁在同一文章中对于艺术规律的如下表述:“文学事业中最少能忍受机械平均、水准化、少数服从多数”,文学事业“无条件地必须保证个人创造性、个人爱好底广大原野,思想与幻想,形式与内容的原野”。
这导致在当代中国,文学与现实生活事件、与具体的政治活动的关系更为直接,更重视文学的现时性的社会效应。
在1958年提出一种名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这便为按照政治意图和政治激情来“加工”社会生活原料提出更有充分依据的理论。
而领导、控制的具体实施机构,在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则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等组织。
当然,感伤倾向在80年代后期有所减弱,这使得有的作家开始有更多的心境来关注艺术形式问题,尽量避免含混模糊的抒情和渲染,而代之确当、冷静的叙述。幽默、嘲讽等风格的出现,也是避免感伤的控制的表现。
在对待历史上,王蒙比起另一些作家常表现了一种他和批评家所称的“辩证”观点。他不对社会现象作简单评估,不把历史责任归于某一个或某几个人,也不以僵硬的伦理观看裁定事物。他从“黑暗”中看到光明,从混乱中看到秩序建立的可能,从值得首肯的事物中发现其中的缺陷,在历史错误的责任者那里发现值得谅解之处,也在被冤屈、被迫害者中看到值得反省的劣根性。这使他的小说离开了对创伤的哀诉和愤激的抨击,这是他幽默、温婉的风格的思想基础。
当代文学概说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